行走在世间的,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财富权位金银珠宝,还是英俊美貌漂亮外表?不,都不是。
那些皮囊的美好,浮于表面的条件,都不是最重要的。
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丰盈的灵魂。就如同《撒哈拉的故事》中自由如风,又有趣温柔的三毛那样。
因为一个丰盈饱满的灵魂,在黑暗中也能发出自己的光芒,照亮长夜;一个丰富的灵魂,哪怕疫情时间待在家里,也能把生活过的万般精彩。
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投身家庭还是在职场独当一面,是年轻还是年老,灵魂的力量都不会改变。
当你的灵魂散发出香气,自然也就拥有了立足世间的力量。
包容异己的修养
人想要认识自己,澄明自己的心,首先需要听取不同的话语,看见不同的风景。
人不是神,不能通晓万物,每个人知道的东西都有每个人的局限。
出于本能的,当遇到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人与事,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抵触不解,或是好奇看戏的心态。
正因为这样,对于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风俗、观点或是习惯,能够不排斥、不厌恶,耐心去理解,平等去对待,更显出一个人的修养与格局。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与撒哈拉沙漠沙漠的土著居民们一同生活。
一眼看去,这些原住民落后而蒙昧。他们混乱肮脏,缺少教育,风俗极度保守,几年洗一次澡,女人因为不能让任何男人见到自己的身体而无法去医院,那里“有男医生”。
三毛有时也与他们冲突,被他们惹恼,却并未以看待异类的眼光看待他们。
相反,她选择用自己的眼睛,去见识世界,认识众生。
她用自己的知识在生活中帮助他们。女人生孩子,她接生,准备药剂;有人牙齿烂了,她思来想去,给不肯去医院的人拿棉花球消毒,用指甲油填补漏洞,成功的时候开心得像个孩子。
她包容与她截然不同的人,并尊重他们,因此她在异乡交到了很多真心的朋友。
一个有着包容之心的人,一个懂得从自身出发,不带着偏见去认识世界,认识他人的人,他必然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拥有闪闪发光的灵魂。
独立自主的心态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网中,但同时,又是独立的个体。
即使是亲密的关系,也不能改变你身为你自己的独立性。
拥有独立自主的心态,保持自己的理想、生活态度,方能将生活的节奏握在自己手中。
“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
在一封抗击新型肺炎的请战书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女医生张旃副教授写下了如此文字。
她的请战书,被称为现代版的“与夫书”。
她深爱自己的丈夫,但更看重的是身为医生的责任与理想,在踏入学校时立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担心产生分歧,事急从权,她只从朋友圈间接告诉了丈夫自己为国请战的消息。
而她的丈夫得知此事后,默默支持她,为她祈福平安,也为她感到骄傲。
在大事上坚持自己觉得正确的决定,拥有独立的判断力,也能够为自己的选择做好承担代价的准备。
这,是一个高品质的成年人令人敬佩的素养。
人与他人建立牵绊与联系,但最终,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做出自己的选择,走出自己的道路,因为有爱的灵魂虽终会相遇,但每个人的灵魂都只能独行。
与人共情的能力
共情力,是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也是人心最坚强的部分。
拥有珍爱他人的能力,正是意味着,一个人拥有敏感却强大的心脏,足以悦纳生活的艰辛磨难,寻觅其中的温暖与美好。
能喜他人之喜,悲他人之悲的人,必然是热爱生活、善待自我、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从前有个数学老师,班上有穷困的男学生,吃不好,学不好,寄养在亲戚家里,冬天没有热水洗澡,总是脏兮兮的。
班上有孩子嫌他不讲卫生,只有老师一家意识到,这个孩子爱学,成绩优异,尤其很有些文学上的天赋,却过得艰难。
老师的儿子是男孩的同桌。父子俩商量着,在周末就将男孩带到家中,老师给他们讲数学,男孩给儿子教语文。老师为表感谢,有时请他吃个便饭,有时留他洗澡。
男孩很愿意给同桌补习;这时候他总能洗得干干净净,在学校也更好见人。
长大之后他才明白过来,比起补习,这更像是让他洗澡而不伤害他自尊的委婉方法。老师也有孩子,见孩子过不好,知道心疼,也知道要保护他的心灵。
这位老师看起来只是个普通中年人,却拥有令人温暖的灵魂。
能够与人共情,与人为善,对他人之事但凡力所能及,总是热心相帮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在生活中形成能量场般让人舒适愉快的氛围,所吸引到的朋友伴侣,也自然是品格高尚,性情宜人之人。
同理心,共情力,便是一种灵魂对灵魂的呼唤,灵魂对灵魂的滋养!
外物或许会损毁,灵魂却能永远闪闪发光。
属于自己的从容镇定的品格,稳健强大的心态,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共情的力量,这些宝贵的品质,是他人无法夺走的财富。
一个灵魂独立,人格完善,来去自由的人,就像一座守望的灯塔,像一颗站成永恒的大树!
只是站在那里,就能驱散未来的风雨,照亮前行的道路,吸引同样,美好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无论起起落落,都自有一份淡定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