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自己 知足常乐
——读《围城》有感
梁春杰
初次读《围城》时,我在上大学,涉世未深。事业、婚姻对我来说,是二元一次方程中的x和y,由于方程组的另一个等式还没有出现,所以对于两个未知数的值,具有无限的不确定性,以至于无法对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哀与无奈感同身受,于是我将阅读的侧重点全部集中到了作者那独一无二的讽刺基调上。时至今日,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经典的句子:“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猴子爬得越高,人们就越容易看清楚它的屁股。”“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语言犀利、机智、俏皮,将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都鞭挞得无所遁形。
如今再读经典,已是二十年后。人生的旅程起起伏伏,在经历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之后,再次品读作品,却发现这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剪影。偌大的一个人类社会,被压缩在薄薄的三百余页纸张中,居然能够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佩服钱老先生的写作功底。
方鸿渐,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一个典型的矛盾结合体,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一生都被围困在自己构建的围城之中。第一座围城是学历,他爱慕虚荣,却尚存那么一点点的良心,在买假文凭之前,他问了自己的良心,然后为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如此说来,撒谎也合情合理了,似乎还夹杂着一缕孝道的气息。第二座围城是事业,三闾大学里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他性格懦弱并且脸皮薄,买了假文凭自觉底气不足,既不能像韩学愈那样一不做二不休,又不肯坦白地做回自己,放弃洋文凭的所谓光环,最终被请出了学校。第三座围城是感情,他不爱苏文纨,却优柔寡断,不肯直截了当说清楚;他爱唐晓芙,却畏葸不前,面对误会不肯主动去解释;他没有想娶孙柔嘉,却最后一步步陷入婚姻的陷阱之中。这三座围城将他围困得几乎窒息,使他一直生活在纠结之中,注定最终以悲剧结局。
从表面看来,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他做错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题,实则不然。试想如果他如愿以偿地娶到了唐晓芙,他会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棵朱砂痣。”也许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人们常说:“人这一生到最后,最爱的肯定不是与之结婚的那个人。”
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求而不得,心向往之;求而得之,索然无味。我们为自己筑造了一座又一座围城,站在城外望着城里,身在城里却又向往着城外,似乎我们所拥有的,永远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于是无限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没能给自己正确定位。人生定位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幸福状态,所谓定位自己,就是要我们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些是自己努力就能得到的,哪些又是身外之物,可遇而不可求的。定位自己,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否则就是好高骛远。二是不懂得知足常乐。人活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面对这些不如意,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何不尝试换一种心情,换一种思维去感受生活、笑对人生呢?在复杂的社会中,如果能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你便会发现,城里有静谧温馨,城外有热闹繁华,就好比高山有瀑布,大海有礁石,各具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