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桃花源永驻青山绿水间
——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梁春杰
刚刚参加完《荆棘鸟》的读书分享会,棘刺扎进胸膛的疼痛以及鸟儿那响彻云霄的歌声就如同一片阴云压在我的胸口,不肯散去。此时,一位老人走向了我,她说她是雨和雪的老熟人,雨雪看老了她,她也把雨雪给看老了。她说要把她们族人的故事讲给我听,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她已经拉着我的手娓娓道来了。接着,我跟随着她来到了额尔古纳河,刚到岸边,便觉一缕清风拂面而来,夹杂着丝丝泥土幽香。我闭上眼,做了一次深呼吸,一股清爽的空气沁入心肺,阴云逐渐散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碧空如洗。
这位老人,便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女主人公,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全书以这位九旬老人自述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原生态生活。白雪皑皑的山峰,苍翠浩瀚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流,淳朴善良的牧民……也许是看惯了城市的繁杂喧嚣,偶遇一方净土,心中突然有一种“忽逢桃花林”的悸动。这里不仅有着《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恢宏壮阔,更有着《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舒适悠闲。
简单直率的鄂温克人,对待自然,敬畏尊重;对待生活,与世无争;对待爱情,忠诚坚定;对待族人,博爱包容。我像是穿越了一样,被完全融化在故事里,面对着广袤无垠的森林和碧波荡漾的河水,有一种洗尽铅华的从容和返璞归真的惬意。以至于在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是满满的留恋与不舍,正如作者在书后的跋中所写:“我告别了小说中那些本不该告别的人。”闭上眼,“桃花林”的芬芳依然在心头缭绕,但是在芬芳的背后,似乎有一把无形的锁,使我陷入了沉思。
鄂温克人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对待自然环境,不是肆意地掠夺与破坏,而是平等维护。他们对大自然有着敬畏之情、感恩之情。为了驯鹿能够走更少的路吃上更新鲜的蘑菇,他们频繁地搬迁,不辞辛苦;达玛拉将死去的小鹿当成自己的孩子扔到向阳的山坡上;伊芙琳不忍心去砍一棵死去的树,期待树的复活;对人生失去信心的金得,选择一棵枯树去上吊,只因族中规定:凡是吊死的人,要连同吊死他的那棵树一起火葬。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善良的鄂温克人都在真诚地爱护着大自然!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入侵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自然生态开始遭到破坏,并且不断恶化。高科技的发展在使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方便舒适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失衡。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空气污染……这不仅仅是鄂温克族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央视记者柴静,曾经不惜花费自己的百万版税,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耗时一年,制作了大型公益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这部长达104分钟的视频,既是对雾霾现象的一次科普,同时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一首名为《留住蓝色地球》的歌曲,带给我很深的触动,歌词这样写道:“如果没有了天空,鸟儿如何飞翔?如果没有了飞翔,如何看到远方?如果没有了远方,哪里还有理想?如果没有了理想,我们怎样成长……”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视专题片,抑或是歌曲,在带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为了拥有蓝天白云,我们每个人应该做些什么?这不仅是一种呼吁,更是一道动员令。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每次听到这样的报告,都会觉得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的事情,离自己似乎很遥远,其实不然,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点滴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保护生态环境,留住蓝天白云,留住绿水青山,留个美丽的世界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