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大山深处高扬的生命之光

大山深处高扬的生命之光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王丽虹

一个仲夏的清晨,我满怀敬畏之情读完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国北方,我生长和正在生活着的这片土地,自古繁衍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迟子建用她矫健的笔触,描写了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一支弱小的游猎民族-鄂温克人,数百年前从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逐其喜食而不断搬迁,世代繁衍生息的百年沧桑史。描写他们在饱尝大自然无私馈赠的同时,也深受严寒、猛兽、雷电、瘟疫以及疾病的侵害。最让我心随之震颤的,是那部落里不断起伏交替的生死。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背后都有一个闪烁着光芒的灵魂。这些生与死是那样的水乳交融,相互照耀着,使人荡气回肠。在漫天风雪的大山深处,在水流湍急的河流岸边,在那一支支明知自己的孩子必须得死去而另一个族人的生命即将挽回的热烈舞蹈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饱经沧桑的鄂温克人世世代代在这广袤的山川与河流间高扬起的生命之光。

滋养这生命之光的是大自然。大自然是鄂温克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他们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与感激。在他们眼里,阳光、山林、河流、云朵,这些与他们是将彼此的生命相互给予,互为神圣的。乌力楞人不砍活着的树木,而只是烧干草叶、树叶和雷劈的干枝。“火种”不能被熄灭,搬迁时在祖先神“玛鲁神”之后由驯鹿驮着,甚至被作为珍贵的陪嫁礼物而流传到更远的氏族。作品中的“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不愿意在午夜梦醒时分看见漆黑的屋顶,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她的耳是会聋的。在大自然面前,他们表现得谦卑和顺从,有度索取,无私回报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人类文明虽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与古人相比,与这支弱小的鄂温克民族相比,那些骨子里本该拥有的敬畏和崇尚自然的淳朴素养,却还要被一遍遍的高声呐喊,非千呼万唤而不能始出,这不能说不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悲哀所在!

北方原始森林,大山深处,气候多严寒,不禁使人想到连鸟都难以逾越。然而,近百年来,鄂温克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顽强的生活斗志依然栖息在这广袤的山川与河流之间。他们一路从勒拿河走来,来到根河的金水河畔。他们的每一份欢乐都是用生命做代价换来的。列娜被冻死在迁徙的路上;达西与猎鹰死于与狼的搏斗中;林克为了去寻找能给本族驯鹿带来生命力的驯鹿好种,而死于雷电;金得吊死在枯树上;拉吉达在寻找驯鹿时睡着冻死了;安道尔被维克特的猎枪打中。令人敬佩的是,支撑这一切一切悲伤的是他们信奉的萨满。萨满,这个从荒古走来的文化老者,于中国北方文化的初萌期,一路寻找着人类发端时的真谛,是人类古文化圣殿中最高的主宰者。萨满的身体里流淌着宁愿自我牺牲也要救助他人的鲜红热血。尼都萨满是跳神舞死的,妮浩萨满为救他人而多次牺牲自己的孩子。她的果格力从树上落下来,至今,我的耳畔依然萦绕着他幼小而使人撕心裂肺的呼唤:“额尼啊”!萨满之光不仅普照氏族,它还普照着世间万物,普照即将逝去和已经逝去的卑微的生命。对待死去的畸形驯鹿,比对待死去的小孩还要隆重,不是扔在山坡上,而是找一棵笔直的桦树,把它挂上去,请萨满为它跳舞。就这样,这支鄂温克人虽身处恶劣的生存环境,却能高扬起生命的光辉。把世界的美好带在身上,牺牲自己,照亮他人。这使我悟得,人类品质的最闪光点往往栖息在最淳朴或是近乎愚钝的人身上。

然而,该来的还是来了,历史的变迁,现代文明的侵入,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战争、文革、对森林的大规模开采,使他们的心头像拴上了绳索一样,被禁锢着,流着血。他们在愤怒、呐喊的同时,多想赢得一分尊重和理解啊!伊万把监狱的铁窗扭断,驯鹿冲出鹿圏跑回森林,马粪包的怒骂,这些能说不是一种抗争吗?由于战争的侵入,娜杰什卡带着她的一双儿女逃走了,从此也在她们和她们亲人的心头挂上了一根根思念的线,无法扯断,直到死去,直到她们的灵魂都去了远方的时候。可悲的是,号称具有现代文明的人类,还在不断的挑起争端。战争的枪声只是一掠而过,但是那些倒下的生命和成千上万的难民却无处安放他们身体,无处安放他们的心。难道非要让依莲娜那样的画家不顾一切的毅然走进额尔古纳河吗?额尔古纳河,你这条悲壮的河!

最使我深深敬佩的是,迟子建的血管里虽然没有流淌着鄂温克人的鲜血,但是她却把鄂温克人这个干净的没有被污染的民族最后近百年的生存现状、生存态度、生存智慧和文化整理并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以唤醒那些沉迷在娱乐与盲目崇拜中的人们,告诉他们:“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何处去”。与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一样,《额尔古纳河右岸》又一次在我心灵深处开辟出一块净土,一块民族的净土。我深信,今天,世界虽早已色彩缤纷,但依然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心底里仍能不时的回望鄂温克民族原始生命的脉络。欲望的火焰渐弱,窥见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光芒。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