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一百页的小册子,很薄,应该是一篇论文。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全世界都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构建,但不同的构建方式会使得它呈现出一些细微的不同。当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范式都是「坚持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及自尊的现代的、开放的、理性的」意识形态时,比较差异就成了一个有趣的课题。
最早的差异来自孙中山和梁启超之间的表述。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起先是种族革命,随后是民族自决,一开始会承认不平等条约,后来废除不平等条约,从五族共和到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孙中山最终成型的民族主义理论中,他正式提出了反帝国主义的内容。这一构建对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构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国民党更是将其作为抗战时期的理论来源。
而梁启超的民族主义则更多地具有国际视野。他第一个提出中国民族主义的核心是构建民族国家,其次他提出了要超越狭隘民族主义,要为争取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而奋争的概念,这是一种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范式。
很明显,共产党的民族主义部分和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是吻合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本就包含了国际主义。当然,共产党仍旧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这是两党合作的基石。
事实上,这两种民族主义都和中华传统息息相关,抗战时期为了构建统一的民族战线,传统是必然会被重新构建的,只是一个强调的是批判性继承,一个强调的是忠孝节义,自然有着差别。
这样的差别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动员的不同。国民党有意识地忽略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作为社会引导者的知识分子,因为如果对这一群体进行民族主义构建,那么他们的政治诉求势必会与自身产生矛盾,这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