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书分享

第八期“阿城作协女子读书分享会”于8月19日在区图书馆成功举办。这期读书分享得到了阿城区图书馆的张馆长和满副馆长的大力支持,此次读书会有别于以往的内容,既是读书分享会,也是告别会。可以说这期的主题词是“告别”,因为书友李宁要到武汉定居,读书分享会结束,李宁就离开金源古都,开始她人生的一次全新之旅,也是她面对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朝圣之旅。有人说,“告别是结束,也是下一次相聚的开始”。面对分享大家早已熟悉,面对告别,姐妹们的心情有些沉重和不舍。此次分享的书目——《一个人的朝圣》也是李宁甄选的一部精品小说,寓意深刻。

读书分享会由发起人、阿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春磊和阿城电视台原“金都视野”节目主持人李宁共同主持。

分享会分两大部分: (一.读书分享环节, 二.欢送李宁环节)

第一环节:

(一)读书分享交流

1.每个书友分享一句和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

2.推荐人李宁简介《一个人的朝圣》作者和书目内容。

3.读书分享交流环节。

4.高春梅的诗朗诵:《走向远方》

(二.)作者简介和书目介绍:

蕾秋·乔伊斯,英国资深剧作家。是广播剧本的创作者,也曾活跃于舞台剧界,拿过无数剧本奖。《一个人的朝圣》是她的小说处女作,已经畅销数十个国家,获得2012年度”最佳新人小说奖。”

故事的 主人公哈罗德·弗莱 (Harold Fry),六十五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也无朋友,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生活平淡,日复一日地继续着。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圣伯纳丁临终关怀疗养院的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心情极其复杂,遇到一个加油站的女孩儿,给了哈罗德很大的鼓励。他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历时87天,627英里,哈罗德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就是哈罗德一个人“朝圣”的故事,也是他告别自己昨天的心历路程。

(三)文友们的现场交流分享环节。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引领。《一个人的朝圣》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

生命,就是一场自我超越的过程!

许亚楠文友是一个书虫,更是一个优雅、豁达的女士,她说被哈罗德精神所鼓舞,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事情,真正能坚持做下去的人就不简单,把简单的行走变成自己的朝圣之旅。读这本书的过程,感受着主人公——哈罗德存储于内

心深处的痛楚和看似平静的外表搏杀着。其实,谁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世事的渺茫、无常、若梦。亲情疏离、爱情淡漠、友情疏远,曾让哈罗德茫然于生命的真谛。一次行走,也是一次自我冲破至酷的见证,生命本真的能量吸引——奎妮,让哈罗德找回了迷失的自己。哈罗德让人看到了一个人的潜在力量,也让人懂得:

改变,有时候就是从双脚迈开的一瞬间开始!

王丽虹、勾阿莹、陆美芳等的分享感人至深,她们有着不一样的人生阅历和经历,分享内容却让大家感同身受。世间有一种痛,无声、无言,它能击碎坚韧的壁垒,“爱别离;求不得;怨长久,放不下”这些诉说着人性的真实。有一种在乎,能让人欲罢不能;有一种欺骗,能让人痛不欲生;有一种离别,能让人肝肠寸断。越爱的人留下的伤痛就越深、越持久。看着她们的眼神,听着她们的讲述,有纠结、有遗憾、有错失、、、、、、但是骨子里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真谛的求索。一颗颗本善的心智,让文友们一次次响起钦佩的掌声。

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痛苦的根源各有不同。

都懂得,生活有缺口,也接受了不尽是温柔甜蜜的现实。所以,在合适的场合,适度地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是必要的,就像哈罗德用疼痛的双脚来踏出心底的苦楚。不希望看到脸上风轻云淡,内心愁云惨淡的善意。“自我安慰,是多么让人心酸的成熟!”世间除了生死,其它都是小事。奎妮的信件、哈罗德的经历和行走给了我们诸多的思考。乌云遮蔽自己的太阳,不要完全依靠风的吹散,要靠自己的挪动、甚至奔跑。雨后的彩虹就是自己虔诚前行、风雨兼程的生命打赏。我们都和哈罗德一样,失去过、逃避过、痛苦过,而后,坚持了、超越了、到达了、天——晴了!哈罗德征服了漫长的路途,征服了自己,征服了分享会的每一位文友。这本书更征服了千千万万个虔诚的读者。

赞歌,是唱给顽强快乐的勇者!

安静地读一本书,彼此分享读后心得,以一种平和、豁达的心境告别昨天的所有不快,告别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以读书的形式和李宁告别,和昨天的自己的告别、、、、、、

曹云波文友的分享让人惊诧,一个开朗美丽的女士,曾经一个人扛起沉重的担子,工作、生活两不误。为事实奔走,为不公诉求,一个人每前行一步都要付出常人难以理解的“难”,上有耄耋之年的婆婆,下有年幼的孩子。智慧和坚持给了她无穷的力量,一份信念,一份情感,一份不屈的性格,最终拨开乌云见天日,真相大白。很佩服云波老师的聪慧和坚韧。她说,知识给了她智慧,阅读拓宽了她视野,坚持给了她答案。哈罗德的经历让自己再一次震撼和感动,深深地理解莫琳的茫然和孤独,更加珍惜亲人的每一次相聚、相守。看到姐姐灿烂的笑容和精美的摄影作品,就知道,她的昨天彻底成为昨天,她就是超越自我、勇敢的”哈罗德“。现在,一本本书籍是她永恒的陪伴,白云、花草、阳光、蓝天是她眼中的风景,一本本书籍是她永恒的陪伴,所以读书有太多的益处,书籍是那智慧的勇者,是那力量的源泉。《一个人的朝圣》让我们彻悟:读书就是一次奔向书山和学海的朝圣之旅,朝着自己向往的文字殿堂,虔诚地匍匐着,匍匐在文字铺就的大地上,以一种优美的姿态,把一颗虔诚的心读成岁月的诗行,深情地传诵。

郭丽小文友是第一次参加读书分享。她是专业调琴师,每天奔走在各个角落,披星戴月,一个人走万家,为了另一个人音乐梦的实现。她默默地做着这样的幕后英雄。一个人的专业之路,也是生活的来源途径,艰辛和疲惫自不会少,也是她自己梦想的虔诚之路吧。她说会坚持把阅读当成习惯,告别昨天匆匆的脚步,让生活慢下来,参加以后的每一次读书分享。把一份祝福送给她。

张秀鸿、代凤华 认为 生命的旅程就是跟着感觉走的行程。有明确的目标,朝着既定的方向走下去,谁也不知道在旅途中会有什么样的爱恨情仇发生,也不晓得是否会有幸运或灾难降临。哈罗德行走近千里,路遇的形形色色的人,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缩影。两位文友对人性的真善美给予了深刻的诠释,善良的人总会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在渐行渐远的路上,哈罗德学会了欣赏和接受,路边的花草,善心的人们给予他食品、衣物、护具、庇所等。在欣赏自然、接受善举的过程中,哈罗德学到了新的东西:“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他看到,脚下的大地一直伸向远处的天际线,一瞬间他明白了,也证明了自己是谁!他明白了,只要生命存在,即使微不足道,也要唱起生命的赞歌。

信念不是永恒的,哈罗德有过放弃步行的想法,有乘坐火车的念头,有对奎妮是否存活的疑虑。当电话的那一端回应着奎妮一直等候老朋友的到来时,那些未见的山、那些未走的路、那段生与死的距离就在两脚之间,那份疲倦,被延续老友生命的信念搁置在身后。他知道,背后是他们一起经历的整个世界;他懂得,前方是他留给奎妮珍贵的有限时间,所以坚实的公路上,再次留下了哈罗德前行的脚印。

神圣,不一定凌驾于高处,也许就是脚与大地的虔诚亲吻!!

在分享会的现场,我一次次被文友们的分享感动得落泪。与其说读书分享是说给大家的,不如说是送给自己的,书是智者,书是良药,书是灯塔、、、、、、《一个人的朝圣》“是勇敢和安静的陪伴”,是真实和朴素的引领,是告别伤痛的勇敢,是告别文友的见证。

第二环节是李宁的欢送主题会。

全体读书会员赠送了李宁一套珍藏版的《世界散文经典》和梅兰竹菊主题系列的姐妹照片书签(有每个人的留言签字)作为留念,还有勾阿莹老师的一束鲜花,王亚玲文友给李宁宝宝制作的影集,还有每一位文友送给李宁临别赠言和拥抱、、、、、、、高春梅深情地朗诵了一首诗——《走向远方》,让所有姐妹笑中含着不舍的泪。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因为“一本书”把兴趣和情感加深并浓缩。李宁说她虽然离开家乡,不能亲自参加以后的读书分享,但是读书她会一直坚持下去,并把每一期的读后分享发回来。我相信这样的坚持她能做到,作为一个优秀的媒体人,她会把这样的读书习惯坚持、传播、带动好。一场读书分享会和告别会在大家的声声祝福中圆满结束,祝福李宁在新的环境中、新的征途上踏出绚丽芬芳,其实这也是李宁的一次全新朝圣之旅!祝福、、、、、、

最后, 再一次 感谢阿城图书馆馆长的大力支持,有你们的鼎力相助,我们的读书之路会越来越好、越走越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分享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