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这是一篇博士论文,作者阳正伟是一名青年学者。早年间曾经写过关于南明史上一个重要却缺乏记载的人物的评论——《善恶忠奸任评说——马士英政治行迹研究》。这次他将目光集中到了明末「阉党」身上。
我们现在称呼魏忠贤党常常叫之为「阉党」,但是这个称呼其实是在张廷玉《明史》之后才定型的,在这之前,偶尔有人叫「魏党」或「珰党」,更多称之为「逆党」。
分析原因,可以想见在明代其实权阉并不能形成一个大的政治团体,魏忠贤是权势熏天,但他没有合法性的权力来源,他只能依靠着手下的人。而他手下是什么人呢?根据崇祯年钦定逆案的名单能发现,大都是士大夫。也就是说,魏忠贤虽然是罪魁祸首,可是他所依仗的依旧是那个政治制度下官员们的权力,他自己不能像汉唐时期的宦官那样直接掌握权力。
所以这时,称之为「逆党」其实是最准确的。可到了张廷玉时期,为了稳固文官集团,因此就不得不将表述改为「阉党」了。
而我们知道,贸然将一个群体概括起来说,很容易一棒子打死一杆人。总体上看,逆党和东林党显然前者更恶劣一些,但是这并不代表逆党里没有好人、东林党里没有坏人,再进一步地说,逆党和东林党并不像近现代政党那样界限分明,在对方没有画线(比如《三朝会典》和钦定逆案)之前,身份是模糊的。
这就导致了很多边缘人物被他人归队、以至最终闹得不可开交的事端。崇祯朝亡于此、弘光朝同样。阮大铖的案例就能充分说明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