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 《小说课》读后感

作者:孔鲤

文学评论往往是枯燥的,因为对很多评论家来说,都是会评不会写,这并非是在指责他们,只是事实上,一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作者,在看到别人的好作品时,才能更加由衷地感慨其文字的精妙。

毕飞宇就是这样一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作者。身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他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曾经写下过《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平原》《推拿》等多部小说,其中不少被著名导演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而在这样一个人的笔下,写出的评论趣味性却也不弱于小说。

《小说课》收藏了他八篇文章,涉及到了十多部小说的描写,其中有一篇《「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曾在网络上引起过极大反响,他分别举了《水浒传》里对林冲的描写和《红楼梦》里对王熙凤的描写,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刻画人物的精妙,譬如下文:

这段文字好就好在对林冲步行动态的具体交代:「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去。」我想说,这句话很容易被我们的眼睛滑落过去,一个不会读小说的人是体会不到这句话的妙处的。

林冲为什么要向东走?道理很简单,草料场在城东。如果向西走,等于进城,等于自投罗网。这句话反过来告诉我们一件事,林冲这个人太可怕了,简直就是变态,太变态了。虽然处在激情之中,一连杀了三个人,林冲却不是激情杀人。他的内心一点都没有乱,按部就班的:先用仇人的脑袋做了祭司,再换衣服,再把酒葫芦扔了,在他扔掉酒葫芦之前,他甚至还没有遗忘那点残余的冷酒。一个如此变态、如此冷静的人会怎么「走」呢?当然是向东走,必然是向东走。小说到了这样的地步,即使是施耐庵也改变不了林冲向东走的行为。小说写到作者都无法改变的地步,作者会很舒服的。

在这里,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就是靠「东」这个词支撑起来的。所谓「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这四点在这个「东」字上全都有所体现。我们常说文学是有分类的,一种叫纯文学,一种叫通俗文学。这里的差异固然可以通过题材去区分,但是,最大的区分还是小说的语言。《水浒》是一部打打杀杀的小说,但是,它不是通俗小说和类型小说,它是真正的文学。小说语言第一需要的是准确。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准确是美的,它可以唤起审美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毕飞宇 《小说课》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