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这是本书单里唯一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作为国内四大文学奖之一,私以为茅盾奖的水平比其余三大文学奖都高。而茅盾文学奖里的历史小说则占很大一部分,虽然《金瓯缺》写得比它好,《李自成》名气比它大,《张居正》和《少年天子》有较为成功的影视化作品,但我还是最喜欢《白门柳》,只因为它所写的是南明。
有一本书叫《南华录》,也算是非专业性的历史著作,讲述的是晚明南方士子的生活,如若在阅读《白门柳》时配上此书,那么阅读体验自然会上一个台阶。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白门柳》最大的问题就是历史人物的空白,但好在我是较为熟悉的,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常有惊喜之处。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南明之悲壮可歌可泣,勾画出一个多人视角下的南明,是我的祈愿;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同样希望写一部传世之作。二者的结合便引得我立下写就《南明春秋》之决心。
而如果想写一部南明的清明上河图,那么对于那段岁月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应当力图去理解、深入理解其行为与动机,这样才能走出来以俯瞰。为了给心中的那部书做奠基,我读了尽可能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从顾诚、南炳文、谢国桢等研究专著,到黄宗羲《弘光宝录钞》、李清《三垣笔记》与《南渡录》,姜曰广《过江七事》等各类第一手记录和笔记,很多市面上根本买不到,只能一次次去旧书市场淘的书本,每每看到一次都好似《白门柳》中黄宗羲买到《潜虚衍义》时的那般激动。
而世上已经有了《白门柳》。
耗时十六年的大作,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门柳》。以雄浑悲凉的时代与众生迥异的个体之间的矛盾立意,勾勒出明末岁月的沧桑。
该书分三部,《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分别叙述了崇祯十五年、崇祯十七年与弘光元年的故事,其中第一部是年轻人的抒情,第二部是壮年人的行动,第三部是老年人的思想。
虽然只描写了三年的情状,却将明末士人的情态描绘地鞭辟入里,叙述地点也从院落转变到朝堂、最终到了战场,是非褒贬暗含其中,算得上是“《诗》亡然后《春秋》作”。
《白门柳》的文字有三种呈现方式,一是以白话文为主的旁白和思索,一是用浅显文言来描写的交谈和书信,一是一些地方的方言习惯,这三种方式交杂相济毫不做作,干净、坦荡,端是一绝。
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屡屡感受到作者在史料下的功夫之足。比如《园冶》的作者计成,这样一个研究者都不一定能立刻省起来的人物,在《白门柳》中却屡屡出现,而且都是结合了《园治》与现有的材料并进行发挥的。又比如对工科给事中李沾的描写,这个人物在史料中的篇幅笔墨很小,几乎都是寥寥数语,但却几次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这一点我正着手撰文中),而当我阅读《白门柳》时,无论是福王登极还是钱谦益复出,都看到作者将李沾写进书中,这种掌控确实让我又心惊又佩服。再说对乡试的刻画、对秦淮歌妓的描写、对徐青君的勾勒、对守陵老人的笔墨,都做到有史可辑,这些无意中发现的小细节,让人觉得该书功夫所下之足,会心处自然一笑。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部小说以士子为中心,从最一开始便勾出不同情态的士子们,并在一步步的描写中给出了他们的不同抉择,一方面可以反射出大时代的动荡,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士子价值观的冲突和重建。有的依附新政,却又不只是一味服从而是安慰自己以保存火种;有的誓死抗争,直到最后一刻;有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在本书中不预设立场、不去试图批判,而是试图理解每一个个体。
当我读完《白门柳》时,心知自己想要写的那本书的起点得有多高了,本着对南明的悲悯,和心中对写就一部传世之作的渴望,对自己的要求愈发高了,正如书序中说,梅树只为本心,求仁得仁,即便此生再不开放,这开满绿花的梅树也永远自在的存活着——这既是南明文化之火种,亦是华夏希望之发端。书中每个人物都惟妙惟肖,值得深思,包括阮大铖和马士英,也并非那么脸谱化。对于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阅读这样一本书,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