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为民请命、为情呐喊的汤显祖

勇于为民请命、为情呐喊的汤显祖

作者:庾日升

提起汤显祖,人们脑海里马上会蹦出《牡丹亭》,没错,这部描写爱情的剧作是他的经典代表作品。在他生活的明代,“情”被视为异端学说、大逆不道,他敢于大胆创作这样作品,热衷为情呐喊,确有胆识和进步意义,是时代弄潮儿。可这仅仅是他作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的一面,作为官员,他还是一个心系百姓、勇于为民请命的人,近读《历代文豪传》,才对汤显祖有了这样全面的了解认识,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为民请命、为情呐喊的。

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义人,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一个有名望的书香门第,取名显祖,是家族希望这个男孩将来有道义,能够光宗耀祖。

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他打小就“显祖”,出类拔萃。长得漂亮,“体玉立,眉目朗秀”,外人对他啧啧称赞;天资超群,5岁会属对,12岁会写诗,13岁在童生考试中,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点令人惊讶,14岁便补为县诸生,是年龄最小的秀才。他家教先进、家风严格,影响了他一生。祖父和父亲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认为当时的八股取仕束缚了人的思想和才华,有悖人性,竟相继抛弃科举入仕之路,当了隐士。他父亲告诫他,人品学问第一、功名第二,故他13岁时,父亲就让他负笈就学于当时泰州学派传入罗汝芳,接受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强调重视人性,释放天性,这种思想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宋明理学讲究的“君臣父子”观念格格不入。正是这样的思想熏陶和家庭的耳濡目染,使他成长为一个胸有抱负、刚正不阿、兴趣广泛、才华横溢的青年,为他日后为民请命、为情呐喊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资本。

照理说,像他这样的人,科举入仕应该不在话下,可在当时的明代社会,科举制度已经堕落腐朽,成为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明里考试暗里肮脏,而非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汤显祖因为胸怀大义、为人正派、洁身自好,不愿与当朝权贵陈继儒巴结,不肯与朝廷首辅张居正结党营私,自然屡试不爽,名落孙山。他把科举失利的愤懑诉诸笔端,写了篇类似屈原《离骚》的赋《广意赋》,以抒胸怀,还创作了戏剧《紫萧记》,依据唐传奇《霍小玉传》的爱情故事改编,以作消遣。1583年,新任辅臣张四维,为不重蹈张居正的覆辙,采取巧妙隐蔽手段,让34岁的汤显祖中了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进士,从此他步入了仕途。

入仕以后,他先在南京当了太常寺博士及礼部祭祀主事之类的小官、闲官,因无要事,就闭门谢客,读书写作,写了一些优美诗句,并在《紫萧记》的基础上,创作了第一部完整的剧作《紫钗记》。表面看他超脱自在,其实内心里他韬光养晦,装着民生,担忧国事。身在朝廷的他,虽说官微言轻,属“旁观者”角色,但对朝廷腐政痛心疾首,对朝廷辅臣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等人的胡作非为愤懑不已,正所谓“旁观者清”,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写就了《论辅臣科臣疏》,奏了一本,酣畅淋漓地把数年来积压心中的愤与忧和盘托出,揭露了辅臣、科臣的种种丑脸,抨击了朝廷的腐政,呼吁关注民不聊生。此疏一出,皇帝大怒,把他贬到偏远恶劣的雷州半岛最南端徐闻县任典史。虽然被贬,但他的“疏”产生了重大影响,申时行被迫告老还乡,杨文举觉得无脸见人病假回乡,他也因为有这样一道秉持正义的“疏”,后人以名臣贤哲的地位将他载入了《明史》。

典史是县令、县丞、主簿后的的“四老爷”,负责地方治安。他来到徐闻县后,尽职做利民之事,没有大砍大杀,而是用自己学习感悟的人文思想教育人、感化人,维护治安,用今天眼光看,是治本之策。这里,必须交待一下他的人文思想核心,他通过学习泰州学派,吐弃当时盛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禁锢人们的束缚和“存天理而灭人性”的以理杀人的思想,极力主张:一是“贵生”,即珍视生命,重视生命价值,认为人是最可贵的;二是尊情,即指人性、人情,认为生命应当有价值,尊重“人生而有情”,不应当压制,而应当尽可能满足;三是“持平理而论天下大事”,即对贫者、富者、贵者、贱者要一视同仁,反对权贵、豪强草菅人命;四是“天下之生皆当贵重”,即要以仁爱之心待人,反对“破坏世法”。显然,他的这种人文思想大大超越了那个时代,积极进步但难以实现。尽管如此,他还是一生坚持坚守这种人文思想,不论是在官场还是在文坛。在徐闻县,他大力宣传“贵生”之类思想,因为十分新鲜,深受百姓欢迎,爱听他讲的人越来越多,为方便大家,他决定建一个“贵生书院”广泛传播,岂料,书院还未完工,他就被调往浙江遂昌县任县令。幸运的是这个书院人走院存,成为今人纪念他的瞻仰之地。

在遂昌,他一如既往地施行自己的“贵生利民”思想,打击地方猖獗的盗匪,维护百姓权益,社会治安好转。关爱囚犯这个特殊人群,很少用酷刑,他任职五年,遂昌没有一个用刑而死的人;大年三十,他作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给囚犯放假三天回家团聚,三天后按时回监狱,虽然他忐忑不安,但结果很好,没有一个不回的,这种尝试,让他更加坚定了贵生能使人向善、治理国家应以贵生为本的信念。他打破常规,不论穷富贵贱,不论是谁,一律公平征收赋税,有一个叫项应祥的朝廷要官,掌管地方官员的升降去留,多年来没有哪个官员敢得罪去收他家和族人的税负,他却没有畏惧,亲自给这位要员写了一封征赋书,晓明大义,这位要员虽然心中有怨气,硬着头皮交了,杀一儆百,一些观望的人也自然交了。百姓已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朝廷仍然大肆搜刮民财,又开设了矿稅,他实在不忍心看遂昌百姓受敲骨吸髓之苦,又无力改变,一怒之下,他弃官回乡,觉得是一种解脱,结束了自己仕途生涯。倘若他没有进步的“贵生”政治理想,没有为实现理想奋斗的精神,他有可能会成为平庸圆滑的政客、不倒翁,但他为民请命的好名声不会名垂青史,遂昌百姓不会为他建造生祠感激他的功德。

既然不能兼济天下,只有独善其身了。他回乡后,隐居林泉,读书写作,还建了一个“玉茗堂”的草堂,与友品茶、论文、交欢。他理想不灭,继续用笔这个武器思考,反观社会现实,创作文艺作品,唤起人们觉醒,坚决与“把忠孝节义当作至高无上荣誉、情欲是人间最肮脏字眼、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不把人当人看的理学观点作斗争,认为这是吃人、杀人的谬论,极力主张泰州学派的贵生观点和崇尚人性思想,积极为情呐喊。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第二部剧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于万历二十六年诞生了。这部不朽之作,主要讲述妙龄少女杜丽娘被父母严格管束,使她感到痛苦窒息,“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一次,她背着父母游花园,感受到了春天美丽、青春可贵,回来后,因感成梦,梦见自己遇见了手持柳枝的青年男子,双双坠入爱河,十分甜蜜,梦醒后自然是空欢喜,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加上父母的责怪,她觉得生活无意义,就寻死了。不曾想,她死后,又遇见梦中白马王子柳梦梅,并与她结为夫妇,天上花神、判官被她感动了,让她死而复生,重续前缘。这出爱情故事,讴歌了真实的人性,抨击了理学毁灭人性和幸福的罪行。这部剧最大特点是构思新颖,突破了以往文学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俗套,用大胆想象和真实细节相结合的方法,描写杜丽娘因情生梦、因梦而死、死而复生,把爱情写得惊天动地、感人肺腑。其文学性甚高,诗情画意,描写动人。时至今日,这部剧仍是京剧、昆剧的保留剧目,人们百看不厌,经久不衰。

继《牡丹亭》后,他的思想开始日渐消沉,一直在入世和出世的道路上徘徊。先后写出了反映政治理想破灭的《南柯记》和对黑暗现实愤怒的《邯郸记》,后人将他的这两部记与《紫衩记》、《牡丹亭》合称为“临川四梦”。除此之外,他还有诗2250多首,文100多篇,赋30多篇,尺牍六卷。1616年,他与世长辞,结束了苦难而辉煌的一生。

汤显祖是不幸的,他才华高迈,生不逢时,在封建理学猖獗时代,用先觉先醒与之斗争,决心冲破“理”的束缚,建立“情”的世界,当然倍受煎熬,实在太难。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不懈追求、奋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也留下了探索人生真谛的光辉典范,他为民请命,为情呐喊的精神风范不朽,值得后人称赞。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勇于为民请命、为情呐喊的汤显祖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