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Leon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某位医生,原计划上上上周写完,但事情太多,只能推迟到本周。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值得被人爱?”
——《爱的艺术》艾·弗洛姆

周四午休时间,即将和周公碰上面时,被连续的两个电话惊醒,一不留神,手碰倒桌上的水杯,我”吓尿了”。

电话是认识多年的某浪子打过来的,他的语气显得有点着急,我下意识地捂紧自己的钱包,然而,他说出来的话,却令我”目瞪口呆”。

他,又,换,女,朋,友,了!

而且,他打算年底和她领证了!

你以前不是这样子的!!!!!

挂断电话,心已”凉”半截,我又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好基友。

故事的最后是,我第二天晚上亲自去花店订了一盒将近500大洋的鲜花,周六上午扮演临时送花员,代他送花。

毕竟,我也是对你”爱”得深沉的。

人们之所以觉得爱这件事一无可学,是因为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爱的艺术》

前几年《来自星星的你》和《何以笙箫默》等偶像剧很热门时,有一些文章在朋友圈流传甚广,大体结构都是,先大赞特赞剧中男主是多么的优秀,对另一半一往情深,然后又吐槽现实中的男生如何的大男人主义邋遢吝啬无趣,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女生。

反过来,男生又惯常把”现在的女生都很现实,嘴上说着爱,脑子想着钱”、”只要我有钱了,肯定不愁女人”等等的话挂在嘴边,业余时间则沉醉于种马文,享受当一个键盘侠的快感。

相互指责,相互嫌弃,然后陷进孤芳自尝的状态无法自拔。

人总有”甩黑锅”的心理倾向,”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

在我看来,以偶像剧或其他虚构作品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是一种非常幼稚的行为。

与其盲目地指责嫌弃对方,不如好好提高自己。学会和异性相处,遇到喜欢的就去追。同时也要学会克制自己的得失心,毕竟,感情不是一场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的考试。

只是,不要一味地付出,不要”感动自己”,要坚守底线,要学会”爱自己”。你越作贱,你在对方心里的地位也就越低。

但愿我可以没成长 完全凭直觉觅对象 模糊地迷恋你一场 就当风雨下潮涨
——《有心人》 张国荣

爱情这东西比量子力学难琢磨太多,我们至少能确定薛定谔的猫不是生就是死,却无法预见茫茫人海中,哪个TA会与自己产生共(爱)振(情)。

每个人对爱情都有自己的理解,它是”You jump, I jump”,它是”对方有100块,肯给我90块”,它是”生理和心理都处于荷尔蒙控制下的一种非理性状态”,它是……

其实,它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依然能令彼此春心荡漾,依然愿意包容彼此的不完美,依然决心携手共进。

倘若这首恋歌戛然而止,你或许会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会毫无征兆地趴在桌子上痛苦数小时,会抑郁几个月然后减肥成功。

但就像无数人说过的,时间是最好的解药。

当有关于TA的神经元开始减少,新的突触不再被生成,TA也就开始从你的生活退场了。最终,你只会依稀记得TA的模样,却再也无法回味TA曾经带给你的种种情绪。

Summer走了,但更适合你的Autumn终究会到来。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给予一切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也在提高彼此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的给促使接受者也成为给的人,双方都因此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的情绪,这便是创造爱情的能力。
——《爱的艺术》 艾·弗洛姆

故事最后的最后,我将浪子回头这事告诉邓童鞋,她调侃我”如果有一天连我也嫁出去了,你怎么办?”

我无语凝噎,只能衷心感谢你还没嫁出去,所以才能继续肆无忌惮地调侃你。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爱的艺术》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