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 -呼唤人间至善至纯至美的回归

呼唤人间至善至纯至美的回归
——读《边城》有感

刘宏英

记得初读小说时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年。现在早已时过境迁,自认为云淡风轻,处变不惊。可是禁不住丹青老师一再热情推荐,于静夜的灯下品读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或泪或笑,或默或思,仿佛重回曾经美好的少年时代,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恍惚感觉。
大凡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心灵都是在强烈地追求至善至纯至美的境界。在艺术作品中体现这种至真至美至善的追求,也是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与良知。然而为了追求这种极致,有的艺术家做出在世人眼里看起来很疯狂的举动,甚至会产生负面社会效应。而作家沈从文先生显然不媚俗,不从流,不做作,不做惊人语。而是用他充满深情与温柔的平和平淡之笔,饱蘸灵魂之光,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间至善至纯至美的颂歌。
首先,边城茶峒古镇的聚落环境美,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河水清澈透明。有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有如银的月色;有关系着茶峒风水的白塔;有杜鹃的啼鸣;虫声的繁密……“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甚至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原始、纯净,而且特别具有中国水墨画的韵味。这种美好让人犹如走进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而桃花源似乎又缺少这种苗疆生活的热情与张力;这个边城又似乎是西方传说中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生活过的伊甸。但好像又少了一些蕴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韵味与诗情画意。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这样一处人间天堂孕育了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这里的人们远离尘嚣,和平安详,他们辛勤劳作,闲暇沽酒,端午龙舟竞渡,捉鸭子比赛,让人不禁想起陆游的诗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年轻人谈恋爱时唱歌采虎耳草,又让人产生了“关关雎鸠”的美好。
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船总、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贫富不均,身份各异,但是他们之间相互帮扶,没有都市人追逐名利的勾心斗角,没有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甚至连翠翠的爱情悲剧,也不是大奸大恶所致。作家以平淡而虔诚的笔触,不竭余力为我们勾勒了边城古朴淳厚的民风。这种瑰丽而神奇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呼唤人间的至美至纯至善回归的热切。
然而人生和命运实在是无法把握的悲剧,即使是童话神话世界一般的“边城”,也无法逃脱作家沈从文先生所处的当时社会的阴影与诅咒。作家极力地淡化了当时所处的黑暗社会现状,却没有办法给山水精灵一样的翠翠安排一个圆满的结局。悲剧就是要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大佬天保的死,傩送的离开,爷爷的去世……这美好的一切都似乎随着白塔的倒掉而不再。然而白塔重新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翠翠不是当年软弱的母亲,倔强而悲戚地成为下一代摆渡人,在沉默坚忍中等待着傩送的归来。我不知道这段话可否有人仔细品味:“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天气特别热,各人只忙着流汗,用凉水淘江米酒吃,不用什么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翠翠的爷爷也告诉翠翠面对事时不要哭,不要流泪。作家是赞同这种沉默坚韧而又乐观的,虽然不是鲁迅先生的“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似乎谁都没有错”的悲剧中看到作者平静如秋水之下的狂风巨浪,那就是在呕心沥血声声呼唤,人间至善至纯至美的一切不要消失!
让那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生活画卷,再次徐徐展开:这里有青山绿水;有小桥人家;有竹簧的歌吟;及桃花的缱绻。还有清晰的明澈、鸟雀的鸣啭、更有人间烟火的市井!这里有原始古朴自然的人性,不要有战争的消烟、不要有阶级的压迫、不要有肮脏丑陋的算计、让温馨和谐宁静的边城,成为我们每人至善至纯至美的心城。
其实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明,总会存在着残缺与遗憾,我们感谢沈从文先生的悲悯与慈和。他无疑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思考,人类正是因为这种不圆满不满足中,在对至纯至美至善的追求中,不断地辗转反侧,循环往复中举步维艰的进步着,发展着。这种追求,也与我们每一个追求至善至美的人心灵达到契合,这也正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艺术价值所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边城》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