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淳厚古朴泼墨雅致纯情
——读《边城》有感
勾阿莹
打开《边城》,沈从文先生用他清淡自然的抒情笔法,很快将我带入四川、湖南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在柳笛牧歌的悠扬哀婉中,徘徊于边城的水墨丹青风俗画卷,聆听纯美少女翠翠的朦胧爱情,真是人生的一种超然享受。天性喜欢古旧的东西,当我驻足、流连、触摸边城的山水草木、柴门白塔时,仿佛穿越百年时空,前来和湘西先民们对望,那健美古朴的民风,涤荡了我的灵魂,陶醉了我的审美,享受的同时也引发诸多思考:
1、 人人心存向往的桃花园般绝尘于世的茶峒,为何隐匿了一代又一代的悲剧因素?作者满怀爱意和善意去勾画自己家乡的父老亲邻,细细思量,每一个人都血肉丰满,思想独异,但他们骨子里的共同表征都是淳朴、善良、仁义、真诚……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芒。这里似乎从来没有产生过恶,因为这里没有邪恶滋生的土壤。那么问题就来了,这里是好人栖息的世外桃园,为什么还酝酿了一代又一代的悲剧命运?翠翠妈妈和守兵发生私情,意外怀孕,老父亲得知后,并没有加一句有分量的话,可是翠翠妈妈还是赴死了!大老的求婚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拒绝,可是大老还是失踪了!紧接着,二老又离家出走了!这些未解之谜身上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爱情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为爱殉情,赴死求得永生的凄美爱情故事代代都有发生,又被一代又一代地传唱。
2、 “震动中外文坛”的边城,为何与国际诺贝尔文学大奖擦肩而过?众所周知,西方人对中华民族古老、深厚、博大的东方文化都怀着一种敬畏与膜拜的心里。《边城》是中国文坛上反应湘西人民生活风貌的艺术珍品,具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它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史料价值、风物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至今都是无法估量的。这么一篇奇美难得的文学佳作为什么与国际大奖失之交臂,在我看来主要是译著和会心的问题。沈从文先生创作小说边城,采用的文笔技法和中国绘画的白描技法可谓异曲同工之妙,不刻意追求形似,只是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景物或人物的状貌和神态,追求的是神似!而且还刻意留有大片的艺术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阅历去自行填补,这样的艺术建构,要求读者必须拥有和作者同样的会心,才能更深入地领悟作者的用意。这种“会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长期浸润才能获得的一种语感,即对母语语境的一种敏感。译著恐怕很难准确地表达出沈从文先生描摹的带有艺术留白的文学意境,这样也就很难让外国读者真正领略到边城空灵缥缈的大美,也许这就是《边城》没有获奖的主要原因。文学作为不同民族审美意识的结晶,它必然遵循着不同的建构方式,而不同的建构方式,必然体现着不同的建构理想。西方文学的传统是喜欢铺陈,细致描摹表达对象,使其锱铢毕现,这正如西方的油画绘画技法一样,追求的形似逼真。
3、 淳厚质朴的人性,来自始祖血脉传承的智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求无争的人生,这些是现实真实的世界,还是作者幻想的净土? 作者是用散文的笔法创作小说!如果“边城”是散文,问题就好解答了,是作者再现自己家乡的真实风貌,但是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小说!作者想通过他笔下的人物来诠释自己内心向往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一首意蕴丰富的抒情诗,是一曲唯美浪漫的牧歌,我的情感一直被作者操纵着不能自拔,读罢,合卷,但是从此永远也放不下了……
柳笛悠扬,牧歌哀婉,写意边城诗意风景。
炊烟缥缈,渡口朦胧,聆听茶峒凄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