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欧阳写作的地方 你愿意驯养我吗
3
今天的书评要介绍一部我最近读的很喜欢的小说,也是一部经典名著叫做《悉达多》。与这本书相遇的契机是最近在阅读《红楼梦》,《红楼梦》一开始就说女娲补天炼石剩下一块石头没有用,那一块石头没有被用,心里就很忧郁,就开始修炼。修炼之后呢,有一天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到人间去经历一下繁华,他碰到了两个仙人,仙人劝他不要去,说人生无论怎么繁华到最后都是空的。可是他凡心已动。这个“凡心已动”就是执迷,你跟他讲什么都没有用,作者曹雪芹相信真正的领悟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人生不到那个关头,是不会领悟的。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喜欢买一些畅销书籍,一般都是鸡汤价值不大。我之前就买过一本书,叫做《未曾走过,何曾懂得》,大致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就是《悉达多》小说的主题。
这个悉达多我们都知道,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人,“悉达多”的意思(清愚)是“目的达到的人。”《悉达多》是德国作家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作者把悉达多和佛陀,分成两个人来写,年轻的悉达多在寻求一个真理的老师,一旦找到真理的老师,就要跟他出家去修道悟道,有一天,他真的碰到了佛陀。别人就说你一生都在追寻真理的老师,现在碰到了,为什么不跟他出家去悟道?他在那一刻呆住了,他忽然想说我才二十几岁,好像我应该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如果有所领悟,这个领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要你自己打着滚走过来的。小说写到他后来认识了妓女,跟妓女的情爱纠缠,走进赌场豪赌,把对情欲和财富的贪婪全部都经历了,最后有一天走到河边,碰到一个渡船的人,那个渡船的人说:我一生就是把人从此岸渡到彼岸去。他就接了这摆渡的工作。其实这个摆渡的工作也是有象征意义的,其实除了自渡和渡人其他毫无所有,也毫无所谓。赫尔曼·黑塞的这部小说跟《红楼梦》的观点非常像,就是历劫,这个劫难必须亲自去经历。宝玉就很像悉达多这个王子。
这本书是我这上半年读的小说里面最有智慧的一本,之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有再找出来继续拜读。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心获得平静,在燥热的夏天遇到一本能够让你获得宁静的一本书也是缘分。李银河在评价这本书时就说到,“开始读黑塞的《悉达多》,这书了不得,给人一种焚香沐浴才能拜读的感觉。写的毕竟是关于人生悟道的事情,大有禅意。一个德国人来写禅,真是令人惊异。据说西方大学生全都人手一册的,到了这个程度,不读简直就是罪过了。”
最让我惊讶的是作者是德国人,他把故事的发生背景放在印度,并且毫无违和感,可见作者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思想智慧的接受与借鉴。英国作家毛姆在其小说《面纱》中也多次提及中国的“道”,这本书的发生背景是在我们中国,读起来也有一番韵味在其中。
钱穆先生在论中西文化之异同时说:中国是诗的文化,而西方是戏剧的文化。而《悉达多》一书却是西方文化中的异数,其目标不是表演出人生,而是将心灵在人生中的真实感受加以诗化的演绎。整部小说文笔流畅,悉达多的成长与成熟,孤独与烦恼,追寻与苦修,堕落与超越,觉醒与证悟……这又何尝不是我的成长与追寻。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读这本小说都会获得不同的启示,比如说现在的我就学习到了许多,要适量的参与这个世界,好的坏的多多去体验,毕竟只活一次。对这个世界更加好奇还富有同情心,每个人都执着于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所困扰,都在经受痛苦。都带着悲哀和渴望,向着自己的归宿驶去。悉达多拒绝佛陀的教义时就说一个人可以去爱世上之物,但一个人不能去爱词句。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觉得自己以后还是不能沉浸在故纸堆里,书中的人和生活才是其本质。
读完这部小说已经过去一周多了,今天写书评回味了一下还是觉得它很好。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
希望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多多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