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最最喜欢你

原创 欧阳写作的地方 你愿意驯养我吗

大家好哇 好久没有正经更书评了很不好意思。最近读的大都是一些原典,读起来很艰难,每天读一点点,像蜗牛一样缓慢前进。但是把这件事情当作是一种信仰,把自己低到尘埃中去,怀着虔诚的心态去接触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距今好几百前甚至是几千年的书籍,自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其中。

昨天决定给自己放个小假,读点小说来做消遣。读小说对我来说毫不费力的,所以我昨天读了两本小说,哈哈哈。下午从一点到晚上六点读完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晚上吃完饭,不知道要干什么,又把最近比较红的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的原版小说找出来读了读。读言情小说就更轻松了,不需要过脑子,到十一点也就读完了。今天要写的书评呢,就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我上高中的时候应该看过一些同名电影的片段,但是让我没什么兴致草草过了一下。说来很奇怪,那时候的我正好16、7岁,和小说主人公他们的年龄不相上下,可是看这个电影竟然让我没有多大感触。只记得里面有很多死亡,自己并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活着,动不动就要死要活,就放弃了。

现在年纪长了一些,也不知道什么契机就让我翻开了这本书,重新和他们相遇,也彻底的理解了他们。小说的内容就是说三个玩伴,渡边,直子和木月。木月和直子是青梅竹马,从小就在一起,但是不能天天两个人在一起,加一个渡边他们仨天天就在一起玩。有一天呢,木月就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自杀了。渡边和直子都非常的受伤害,两个人就分别离开了家乡,到东京生活。在东京偶然相遇,他们俩就产生了感情,在一起了。后来直子接受不了这些就去了精神疗养院,渡边就一直等直子,等直子痊愈两个人可以厮守。在等直子痊愈的过程中遇见了活泼可爱的绿子,渡边也爱上了绿子。后来直子还是自杀了,渡边就受到了一些启发,决定好好生活,应该会和绿子在一起吧。故事就是这样。

高中的时候就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十几岁那么好的年龄不好好活着,不是你死就是他死呢。现在想想也理解了,因为正好是十几岁的年纪开始觉得人生无常,觉得身体有变化,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要变成大人,觉得生命又这么多的渴望,可又有这么多的哀伤。这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还有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细细一想,那个年龄是一定会为爱而死的,再大一点就不会做这种傻事,可是那个年龄真的会做这种事情,因为他觉得生命就是唯一的一次,第一次的爱情是这么完美。任何时代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都会被其感动,是因为我们的初恋大都都没有实现。我们很希望自己的初恋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么轰轰烈烈,可是我们没有完成。《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如此。

《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剧照

直子的死亡除了和自己两小无猜木月的死亡有关系,而且直子有个姐姐,也是什么都好,但是也是有一天毫无征兆的上吊自杀了。第一个发现姐姐自杀的人是直子,小小的直子就受到了惊吓,连续三天眼睛都不能动,也不能正常吃饭。书名《挪威的森林》在小说里也有解释,《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一首歌,直子说“一听这曲子,我就时常悲哀得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一个人来救我。”为后来直子在森林里自杀埋下伏笔。大作家都是这样的,一个小细节都可供细细琢磨。俄国小说家契科夫,他说怎么写小说?如果你第一页写了一面墙上挂了一支枪,你再写了两三页之后,这个枪还没有用上的话,就快点把它拿掉。没有用的枪,没有用的细节都是多余。此处参照《红楼梦》,曹雪芹写的东西后面一定有用。《红楼梦》真的绝了。

书中关于死亡的描写有很多,他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最近想我爷爷奶奶想得厉害,一想到这辈子同他们再也不能相见,眼眶总是噙着泪,心也抽痛起来。我知晓了死别的意义。可是又替他们开心,历尽苦难繁华落尽,挣脱了这世间的一切。我们还要在这滚滚红尘中体味好多年。生我之前谁是我,死我之后我是谁呢。情天一裂了之后,就永远也补不起来了。而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他们作为我们的记忆永存在我们的心里,记忆里。

因为篇幅有限,小说中还蕴含的其他的道理,比如说自我救赎,孤独啊。可以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放一块做对比。最后想说一下我对渡边的看法,渡边最后有所悟,要努力生活。小说最后渡边差不多二十岁左右,我觉得啊,渡边以后如果遇上什么事情,估计还是以自杀告终。就像直子姐姐的死还有木月的死对直子造成的影响一样。直子和木月的死同时也对渡边造成了影响。渡边只是暂时好了而已,日本的文化性格好像就是那样,比较唯美,基本上都是自杀。真的坚韧的文化性格是什么样的,看看《活着》吧。

好啦 这周的书评就到这里啦。下周再见 祝大家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最最喜欢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