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涛
三十岁后,
阅读时添了个毛病:
总要搞清作者当时的年龄,
例外的只有一个萧红。
我在最冷的节气里,
去了位于北风呼呼吹的呼兰,
拜谒萧红故居。
入县城前先见到呼兰河大桥,
以为是《呼兰河传》的呼兰河,
瞎激动了一番。
后来才知道,
现在的呼兰,旧称呼兰河。
认是认错了,激动却没激动错,
毕竟,过了如今的呼兰河,
就算到了旧日的呼兰河。
这之前,
我只读过人民文学版的《萧红选集》,
倒不觉得特别喜欢,
印象最深的只是那么一句:
“她吃饭时不高兴,感觉像是不高兴吃饭。”
回了来才把架上的《呼兰河传》取下细读,
一读便惊艳。
这姑娘太有灵性了,
怪不得能得鲁迅先生之独厚。
只可惜,
才活到三十出头就香消玉殒。
萧红故居,
下次回东北,我还要再去。
其实,
每次捧起书,
享受之中也有些较劲的成分,
嘴里不说,心里盘算:
我在或到他(她)这个年龄,
会写得比他(她)好吗?
比张爱玲,
是一准要输,
比萧红,
大概《呼兰河传》之外,
还可以比一比。
《呼兰河传》无疑是现代文学的典范,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
位置应仅次于胡兰成的《今生今世》。
但是别忘了,
萧红写这本书,才只三十上下。
一个问题:
若能得天假年,萧红的文章会越写越好吗?
我看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