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 -一花一叶现诗意 柴米油盐写传奇

【岁月凝香】陈思盈:

一花一叶现诗意 柴米油盐写传奇

六月一日,儿童节。

是夜,清凉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麦香,又一个收获的季节里,沙澧河畔热爱读书的十几个人,带着对生活的憧憬、对书香的向往和对浮生的追问,齐聚沙澧书院,对二百多年前那对布衣蔬食、相依相扶、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的三白和芸娘抒发自己的感怀。

茶香在流动。

夏天荷花开放的时候,芸娘将少许茶叶裹进小纱囊,放在荷花心中,于第二天清晨取出,烹煮天泉水泡茶,清香幽韵尤其佳妙。芸娘对茶的这份精致,让人不禁想到了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的佳话。两人都是著名的学者,情投意合,恩爱无比,最让人羡慕的不是有情人能成眷属,而是他们在一起的生活中的浪漫情节:两人都爱看书,书也多,看得多了两个人就打起赌来,赌什么呢?赌谁的记忆力好。一个问书籍中一个典故或是什么内容,另外一个人就要回答这个典故在哪本书中记载的、具体到这本书在书架的位置和在多少页。回答错了,就要将杯中的茶水倒进自己的衣服里。可以想象,看着对方衣衫湿漉漉的样子,两个人必定会有笑作一团的时候吧?

一盏香茶,两杯诗情,三升画意,五分洒脱加十分用心,让芸娘的茶香,穿过清廷的回廊,一路从苏州的精致园林溢出,浸润了江南的烟雨,浸润了一代代文人墨客的玻璃心,浸润了沙澧书院的每一个角落。自由职业者、水韵沙澧读书会会员杨晓曦说:“芸娘是《浮生六记》这本书的灵魂,如果没有了芸娘,此书会变得黯淡无光,湮没无闻。因为芸娘是一个有趣可爱的女人。跟一个有趣的爱人在一起,便有了分享的快乐。”

书香在流动。

芸娘最爱书画,尤其是破书残画。家里有残缺不全的,她便搜集整齐,分门别类,汇集订制成帙,起名叫“继简残编”;破损的字画,她必找出旧纸来粘补,有破缺的地方,会请沈复补全好,然后卷起,叫作“弃余集赏”。尤其是在破笥烂卷里头偶尔获得片纸只字值得一看的,便如得了异宝一般……

芸娘的爱书情结,让我不禁想到了已故训诂专家顿嵩元教授的爱书故事。有一段时间,当感觉到身体状况不如以前时,他被他死后所藏书的归宿问题所困扰,担心他用心收藏的书被贱卖或是损坏,最终将书放心地捐给了市档案馆。看他书的人,指甲不能留得长,长的要剪掉,免得损坏了他的书;翻他的书时要轻轻地翻,免得弄皱了。爱书之人,除了爱惜书中那一个个灵动的文字外,还更爱惜书的本身吧?那一本本被我们用心读过、用手细细翻过的书本身,就像我们怀过的一个个孩子,那种爱和喜欢,是不爱书之人无法理解的。

郾城区教科体局的晋悟说,十多年前她有一本俞平伯先生的译注本《浮生六记》,结果不知道被谁借走了,到现在也不说还,从此之后她的书再不愿外借。我也有此体验,当一本本衣帽整齐的书经一番借出而灰头土脸、破衣烂衫地回到自己手中时,就像看到自己精心养育的女儿在婆家受到虐待一般难过、愤怒。

墨香在流动。

源汇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朱超分享读书心得时说:“在通常的阅读体验中,我们容易被传奇的、戏剧的甚至是哗众取宠的文字吸引了目光。而书写平实生活点滴的文字,或优雅,或质朴,或幽默,或深情,这些文字不争不抢,不喧哗,在芬芳的角落里,散发着淡淡的君子气,它们是生活真相的亲历者和再现者。”

是的,当一个个带着墨香的文字跳跃着定格在洁白的纸张上时,是怎样的一种交融?原本毫不相干的两样事物,经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和挥洒,从此缘定终生;也如茫茫人海中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从此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定音。

想那沈复,日日与芸娘谈诗论画,即便是穷困潦倒,依旧甘之若饴,也是因为心有万千丘壑吧? 而今日再品《浮生六记》,依然是因为那书卷里散发出的浓浓墨香。

暗香在流动。

无论光阴逆旅,还是过客百代,爱情始终是人生长河里一个极其宝贵的砝码,仿佛人生所言的圆满中,爱情往往是最重的那一个。沈复和芸娘的爱情,以决绝独立的姿态凝结着暗香,看似无意,实则写满了女性对自由的追逐、对人权的向往。

诗人、水韵沙澧读书会会员朱红蕾说,在沈复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男权主义,对于世事变幻,他也多是选择逆来顺受。他活得如此情深意长,真诚至性。他一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娶了芸娘。沈复的柔情似水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心思细腻的男子,有着敏感纯真的天性。当然,美好的爱情也需要棋逢对手。如果芸娘做不到慧心独具、温柔贤良,她也无缘承受这样一段让人艳羡的爱情。而芸娘懂他、知他,在柴米油盐的琐事之中,蕙心兰质,始终和夫君一起共成长。比如说他们课书论古、品月评花;比如说他们察眼意、懂眉语,心灵相通;比如说他们互敬互爱、握手相迎;比如说他们一拍即合、从无造作;比如说他们相知相伴,心心相印从未远离;比如说他们把生活过成了诗,感知美好的能力非同一般。世人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甚至很多人错误地以为,老夫老妻除了柴米油盐,再活不出新意,从这一点来说,沈复和芸娘是激发平凡日常的爱情高手,他们至真至纯、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良好品质,对于当下的爱情诠释仍具有引人生发的指导意义。

一花一叶现诗意,柴米油盐写传奇。沈复和芸娘的传奇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今日之分享也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这志趣和爱好是一座桥,让更多有趣的灵魂可以相遇,让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子开出花来……

【读书笔记】

朱 超:浮生断想

最初接触沈复的文字,是在中学课本里。作者回忆童年时的趣事,如在眼前,让人莞尔。无论是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眼力,还是以烟喷蚊虫、作青云白鹤观,都让人忍俊不禁,掩卷后,又不免唏嘘。

文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的恒久性。沈复先生两百多年前写下的文字,到今日仍能带给我们真切、生动、犹在眼前的强烈感受,这足以说明《浮生六记》的经典品质。

在通常的阅读体验中,我们容易被传奇的、戏剧的甚至是哗众取宠的文字吸引了目光。而书写平实生活点滴的文字,或优雅,或质朴,或幽默,或深情,这些文字不争不抢,不喧哗,在芬芳的角落里,散发着淡淡的君子气,它们是生活真相的亲历者和再现者。戏剧冲突和故事张力固然好,但就如同宴席上的大鱼大肉,为主人撑足了场面,填饱了食客的肚腹,而当宴席散去,各自归家,人们要面对的终究还是一日三餐的茶饭。从这一点来说,生活感悟类的散文就是家常小炒,虽不至于惊艳四邻,可没有它,也终归不是一顿称意的饭菜。

《浮生六记》绝对算得上是家常菜中的精品了,或者可以说是招牌。以天地为灶,岁月为柴,人间的悲欢离合皆可烹调,浮生的喜怒哀乐皆可煲汤;在生活的烟火中,辅以五味杂陈的心事为佐料,饮食男女,芸芸众生,都无可遁逃,也无须遁逃。

又想起了太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对人世沧桑、往来兴替的感怀溢于言表。如今千年已过,浮云悠悠,我们如寄居在水泥森林里的过客,用我们的眼光和笔触,抒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浮世欢歌。

人生代代无穷已,但愿你我在浮生中,都能觅得知己,写下属于自己的华章。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浮生六记》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