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修行

潦 寒:读书就是修行

《瞑庵杂识》有一则笔记说:年羹尧小的时候,父亲年遐龄带其到山寺。道士抚摸着年羹尧说:“奇贵,可惜后福不好。”遐龄惊异,忙问有术数可解否?道士曰:“术数管什么用!跟我学习三年,改变本性,或许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爱子心切,遐龄把道士请到了家里调教年羹尧。第一年,“但闻楼上步履声,踊跃声,挪移桌凳声,指挥进退声,若演阵者”。第二年,“则闻书声琅琅,至夜不息”。第三年,“则相对瞑坐”。三年期限还差半年时,遐龄的妻子生了重病,捶床哭泣想要见儿子。遐龄被迫破了道士之约去叫儿子。道士功败垂成,气得怒目说:“败矣!学备而养未至,他日必以气偾命。”

要改变一个人,使从动到静、宁静致远,读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年羹尧从第一年的“步履踊跃”到第二年半的“相对瞑坐”,未尝不是对读书的消化和融解,进入了化动为静的境界。故明朝学者陈继儒《小窗幽记》说:“天下之事,利害常相伴。有全利而无小害者,惟书。”

《格言联璧》开篇第一句话也讲:“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这么好,为什么书读得好的人那么少?第一,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为,芸芸众生有多少人生下来像王阳明那样,年少时就想做一个“圣人”?第二,知道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后,读哪些书。“单日读经,双日读史”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工程,大得让人无从下手。第三,即使读到了好书,修行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年羹尧读了二年半,差半年就功亏一篑,最后因有恃无恐、逞威作福被雍正拿捕赐死了。为什么?“今人皆知利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读书就是修行,修行不到,“妖性”难除!

“小来报思国,不是爱封侯。”科举取士是隋唐之后的事。在之前的一千多年,人们读书为了什么?修身!故《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才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家天”的顺序!

年羹尧之败,不是本领不够大,而是功成,身败!无论是谁,都要以修身为本。所以,述而不作的孔夫子之所以成为万世师表,不是因为孔子自身取得了多大的功劳,而是为后世的读书人提出了要求、指明了道路、建立了标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吾一日三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夜深人静时,当我们品读这些话时,才知道是多么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遗憾的是,小时候并没有通读过《论语》,无论是教科书或是老师也没有让读过,仅仅是学过有限的课文。即使找到一本《论语》,也是囫囵吞枣,难以有所领悟。

知识的本质是运用。

有一个书生过水沟,踌躇半天后见一老翁,问:“老丈,怎么过去?”“跳过去!”老翁说。书生眼一闭,双脚蹦了起来。“嗵”一下掉进水沟里。老翁生气地说,你单腿跳会掉进去吗?“单腿为跃?”书生振振有词。“唉!书呆子,活该你掉进去!”老翁哭笑不得。

说实在的,“书呆子”这个词恐怕是自从有了书就有了。为什么?总有一些人读过几本“圣贤书”后咬文嚼字地道德说教。岂不知天下的书分三类——一是知识类,二是伦理类,三是娱乐类。所谓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事都探底追源地想知道个为什么。否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整天“子乎者也”地谈论道德仁义,不是迂腐是什么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希腊学者已经开始探究式的读书。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中说:“我们在南北方向上旅行,所见的星图会有所改变。这不但说明地球是圆形的,而且说明它是个不大的球体。”然而,我们上中学时,学《论语》中的《两小儿辩日》,学生问老师,是早上大如盘的朝阳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热如探汤的太阳离我们近?老师来一句“我去一趟厕所……”支吾过去了,因为他真不知道椭圆的视差原理。原本落后的欧洲为什么最先掀起工业革命?那是刨根问底引出来的科学技术呀!

读书就像喝水,不渴是喝不多的,要想如饥似渴的读书 ,你心里得装那么多问题。比如裤子是那个朝代发明的?清军十七万人为什么能打垮明军七十万部队?光速是用什么方法测出来的?南朝的沈攸之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因为没有互联网,读累死他也不知这些知识。现在,你借助“百度”与“搜狗”, 十年后保证一百个沈攸之加起来也比不过你。

问题是,明白自己想要知道些什么!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老先生给儿子这句诗时,不仅没有想到其会成为绝句流传百世,更没有想到的是很多人道理懂了仍不按常理出牌。故二百年后的王阳明大张旗鼓地提出来“知行合一”。其实,历史上有很多读书人,学问一流,人品下流。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就是“三观不正”。为什么有些读书人的“三观”不正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太复杂了!所以才有道士抚摸着年羹尧的那翻感慨:“术数管什么用!跟我学习三年,改变本性,或许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读书能改变人,早在三国时代就得到了印证。吕蒙拜将之时,鲁肃很看不起他。孙权劝其读书,吕蒙说军务繁忙。孙权命令其读书。后来,鲁肃再见到吕蒙时成就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佳话。一千多年后的年羹尧可能也是军务繁忙,雍正又没有逼他读书,才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清代张维屏说:“读书何所求,将欲通事理。”读书是修德律己的有效手段、方法和途径,使人明理明德、明荣知耻。读书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修炼道德、陶冶情操的过程。所以古人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人到了一定年纪才深切领悟到圣人为什么是圣人,他们的话就是后人的生活准则。比如:“语言间尽是积德,妻子间亦可修身”“不怨天,不尤人,不迁怒,不贰过”“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学习分四种——读书,读人,读事,读己。人、事、反省是机缘巧合,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且每一个人只能活一个时代。在这个社会横切面里,一个时代的精英有限,一个人能接触到的精英更有限。唯有读书,是和不同时代的精英面对面的交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就是修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