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正文约1500字。按平均每分钟500字阅读速度,但是我写的碎碎念可能会有些费解,通读全文差不多需要使用6分钟。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暮春四月,时间不短不长,气温不急不躁,前天是世界读书日,在家窝着追剧,毫无码字的兴致。开年以来,拖延症日益严重,颓废且无法自拔,体重在增加,头发在变少,情绪在暗淡,像一个将要油尽灯枯的胖大僧人,无生无力亦无气。这两日,挣扎着想要借刚刚过去的读书日写上几句,回首看看前面走过的路,关于读书还是有不少可记之处,打起精神来勉勉强强陋捡拾些许旧日片段,权作挣脱颓废情绪的凭依,或是回光返照的燃指留念。
小时候也是看小人书的。这些带插画的小人书大部分是从大舅家翻到的,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西游记》有《水浒》,但都是零零散散的几集而已。记忆深刻的是《南拳王》,它促成了我最初的人生梦想,当年我的梦想是做一个衣着简朴的大侠,赤手空拳,横走江湖,如今渐至中年的我,远离故土,衣着简朴,赤手空拳,被江湖横走着。
再大一点,刚上了初中,开始断断续续读四大名著,以及杂七杂八的书籍,也迷过一段时间武侠。记得最深的一本武侠书叫《杀人者唐斩》。记得那是晚自习,我没有去课堂,躲在学校一间废弃房子里看这本闲书。废弃房子是一排教室尽头处的挨着围墙的空房子,堆些杂物,平时少有人去,房门是上了锁的,窗户是木框加铁条,用厚一些的塑料薄膜封住挡风。靠后门的窗户缺了根铁条,初中生是可以钻进去的。我在房子里偷偷点了蜡烛看得津津有味,兴致正到浓时,黑暗中突然一把大手将我拎了起来……书被校长大人亲自收去了。那几日,茶不思饭不香,几番挣扎,还是始终不敢去问他讨要。况且他又与我爸认识,怕他跟我爸讲。这么多年过去了,记忆片段愈加深刻清晰,可能是被书不能竟读的遗憾所加持。
已经忘记具体是初中几年级了,有年冬天,迷上漫画书。在午休天气晴朗的时候,拿本《七龙珠》消磨寄宿制学校空余时光,有时蹲在墙角,有时趴在草地,有时倚着光秃秃的落叶树,不断变换场景和姿势。看到失神时,不自觉抬头望见红砖灰瓦的教室,清新自然的空气,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就这样慢慢流走了,留下来的只是淡淡的怅惘与怀念。
高中的前大半段浑浑噩噩,无知无觉,继续看杂七杂八的书籍,比如三言二拍之类的元明清著作,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贾平凹的《废都》,以及张晓风、林清玄的散文集子等……再比如棉棉、卫慧等一批美女作家身体力行所写下的基本上可以引起感官变化的下半身写作作品,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所谓下半身写作的书籍可能并不能称得上是作品,较之金瓶梅的戳心人性深度讽喻现实观照,它们更多的是流于鄙陋的肉欲表达。后面忙于考学,常常深夜苦坐奋笔疾写练习题,白天往往是没精打采,有时找来本课外读物读上几页,以作提神醒脑之用,继续振奋精神,泛舟学海里,勇往直前去。至于那些看过的书的情节差不多都已忘记了,时间可以消磨很多东西,包括那些曾经感人肺腑痛彻心扉的细节。
随后便懵懵懂懂到了大学。江南水边的城市,水边的大学,慢悠悠的城市节奏,晃悠悠的生活步调,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里较为宽裕的时间和宽松的氛围。当时没心思谈恋爱,确切说是处于情感恢复期,除了去教室上课外,做的最多的事无外乎是睡觉看书去健身,间或与室友们四处溜达看风景之类的。这个时间段看书也很杂,古今中外都有涉及,开始向东方生涩典籍跋涉,观孔孟读老庄研易经,怎奈功力浅薄,我又是一个耐心不够强的人,只好作罢,继而慢慢偏向西方了。有段时间,从旧书摊淘了本圣经,黑色软皮烫金字,纸张柔软有韧性,那会儿行走坐卧、吃喝拉撒均手不释卷,然而看完便扔到角落里去了,没有生发出一点点走上自我忏悔、救赎之路的蛛丝马迹,似乎只是完成了一项该完成的阅读动作而已。
再然后,就匆匆忙忙毕业了,忙于工作忙于伤害与被伤害,并且忙于有所事事,但不再忙于读书。
想来,这算是一件颇为伤感的事,需要警醒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