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香港废青引爆网络,打砸抢没道德,杀人放火毫无压力,一边高呼言论自由,一遇意见相左,便暴力相向。究其原因应是回归后香港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舆论上更是大肆渲染内地是体制邪恶、人民愚昧的魔窟。香港的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既险又难,可能需要几代人,也改不回来,甚至永远不会回来了。
说到教书育人,真是难事。三字经有言: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父母才是子女真正的第一顺位老师,教育出现了问题大多是父母的责任,如果父母没有正向善意的引导,就会被带偏,当然也可能会被别的什么人纠偏,或者什么书也可以。
今天所说的这套民国老课本系列,或会有些许教人尚善向上的功能。编者在出版前言里说:“为儿童打开了另一扇通往传统国学和汉语修养的大门……使小学初级语文教育更自然健康、朴素纯净,激发儿童对汉语和国学的热爱,启迪他们的灵性和心智”,读完这12本书后,个人觉得他们这些人一点也没有吹牛逼。
民国老课本系列分为《国文老课本》(四辑)、《修身老课本》(两辑)、《民国老课文》(三辑)、《国语老读本》(三辑),摞起来高22CM,作为当前小学生的辅助教科书、课外读物非常合适,阅读后能够领悟母语的美好、领会母语的运用。
这一系列再现了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前后初级语文教育的风貌。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一时期白话文与文言文剧烈交锋,那时的文人学者将传统国学与现代教育进行完美结合,在内容上,老课本中的传统的生活规范与西方的自然和社会科学新知识、动荡时局下的强烈爱国热情、新式学校与教育的新鲜内容并存,中西融合,兼收并蓄,迫不及待地想要塑造更好的下一代。在排版上,采用精美的石印或木刻插图,配以手写书法,古意盎然,加上繁简体对照,生字注音释义,现代汉语翻译,不失亲切和美观,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在编写上,注重从儿童心理学出发,以掌握习字、扩充知识、涵养情操、养成阅读趣味、扎实写作能力等为宗旨,不好高骛远,切实考虑儿童的需要。
《国文老课本》(四辑):偏文言文,但较为直白浅易,易于学习掌握,是基于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全本的形式出版;
《修身老课本》(两辑):偏文言文,(全两辑)是基于191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式修身教科书》,全本的形式出版;
《民国老课文》(三辑):白话文与文言文均有,现代人2011年选编,反映了民国所有的小学教科书、课外读物的总面貌;
《国语老读本》(三辑):偏白话文,现代人2011年选编,依照儿童认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以上,皆为优点。下面说两点个人觉得不妥之处:一是尚武,班超岳飞类的精武英雄的出现自不必赘言,介绍学校课余小游戏都是做步兵操,兄弟嬉戏亦然,想来彼时积贫积弱已久,欲以武力自强,尚武也是一种必然;二是迷信,例如《国语老读本》第二辑中的第九十一、九十二课——怪医生医怪病,这两课中实名描述手生疮是因为嫉妒、嘴生疮是因为欺骗、手生瘤是因为自私、体生疮是因为懒惰,不用药石,改过病即消除,劝人向善的方法使用不当,有迷信色彩,且夹带恐吓说谎的嫌疑。
人们常说的品格、习惯、技能,在孩子的培养中有着先后顺序,首先应是品格,其次是习惯,最后才是技能。排位和注重程度不同,效果自然千差万别。我国学者按学习内容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教的、说的和做的大概都有失偏颇。品格的养成有赖于知识吸收转化的成分,但不能与知识教育相提并论。唯有完善的道德、高远的追求、开阔的胸怀,才足以建立健康的人格,一个人的人格建全,品行端正,比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或者高超的技能更重要。
一本书、几套书可能起不了品格养成的重任,如果是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几套书,养育孩子,并且养育自己,一起成长,一起和善而坚定,或许很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