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英剧Normal People原著《正常人》的作者萨莉·鲁尼,用她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温柔细腻的文笔,探索微妙的阶层关系,初恋的激情、脆弱与危机,家庭关系和友谊复杂的纠缠,为当代小说注入了新生力量。
精神状态的变化是一个秘密,人们将它恰当地命名为“皈依”,对我们当中许多人来说,无论天或地都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启示,直到某种个性同他们的相碰,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影响,并迫使他们接受它。
乔治·艾略特《丹尼尔·德龙达》
It is one of the secrets in that change of mental poise which has been fitly named conversion, that to many among us neither heaven nor earth has any revelation till some personality touches theirs with a peculiar influence, subduing them into receptiveness.
“皈依”二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依”是依靠或信赖,指身心归向、依托。译者将conversion译为“皈依”,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它通常指向“转换,转变”之义。孩子皈投向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即为皈依;“他们就像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而这个词语正好对应了作者在书中引用这句话的含义。
她心想,没人能完全独立于他人……
这些年来,他们就像一盆土中的
两盆植物,环绕彼此生长。
1
作者简介
萨莉•鲁尼,1991年生于爱尔兰西部的梅奥郡,2013年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系,作品发表于《纽约客》《格兰塔》《白色评论》《都柏林评论》《蜇人的飞蝇》等杂志。她在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期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引起英国出版界广泛关注,共有七家英国出版社争夺版权,最终由费伯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萨莉•鲁尼亦因此书获得2017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也被美国《巴黎评论》评为年度最佳小说。
2
内容概要
《正常人》剧照
康奈尔和玛丽安生活在爱尔兰西部的一个小镇。他们是高中同学,康奈尔在学习里备受欢迎,是人们眼中的好人;而玛丽安则被视为怪人,和同学们格格不入,也不渴望受到欢迎。然而,一次令人怦然心动的对话,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和他们今后的人生。
一年后,两人都来到都柏林的圣三一大学念书,在派对中重逢。此时的玛丽安活跃于大学社交圈,康奈尔却因自己不被人理解而感到自卑。
《正常人》剧照
玛丽安过去认为自己不配得到任何人的爱,家人对她施暴,于是,她只会自我抽离,逐渐走向堕落;同时,康奈尔也患上了抑郁症,生活在痛苦之中。大学数年中,两人之间产生了许多误解,但似乎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磁力,将彼此拉近。他们如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最终,他们通过相互给予,获得了成长与救赎。
开放式的结局,作者为读者开了一扇门,这扇门通向四面八方……
3
读书有感
you are your own
soul mate
作家顾湘说过:“我们现在生活中很多都是通过微信来推进情节的,如果你要写两个人的话。但是如果这两个人一直在那里微信对话,我不知道怎么组建这个东西。”
而萨莉•鲁尼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
《正常人》剧照
/ /
电脑屏幕变黑了,他敲了敲触控板,让它重新亮起来。大学申请页面凝视着他。
她眯起眼睛,直到电视屏幕变成一个绿色的长方形,边缘溢出光亮。
乔安娜又扮了个鬼脸,这次表情没那么好懂,要么因为光线不好,屏幕有点像素化了,要么因为她想要表达的情绪不是很清楚。
聊天时视频质量很高,但有时音画不同步,这让他感觉玛丽安是一部影片,一件用来欣赏的事物。
早上醒来,她在对面的枕头上把笔记本电脑打开,等眼睛适应矩形屏幕的光亮后,开始读新闻。
/ /
在《正常人》中,作者运用了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却能够在不同人物、事件中灵活切换,流畅叙述。作者还采用双线索,较完整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让读者自然地融入其中。
《正常人》剧照
此外,作者将故事的时间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扭曲,是为了将情节分隔开,着重讲述那些“决定性片段”,让我们清晰地见证主人公的成长轨迹。
我喜欢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很会运用细节描写,虽然词语都较为普通,但作者细腻的文笔却很能打动人。
/ /
樱桃挂在深绿的树上,像耳环。
天空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氯蓝色,
像被紧绷后平滑无皱的丝绸。
一只大海鸥落在
附近一盏街灯的底座上,
羽毛看上去出奇地柔软和干净。
天空暗成一种更清凉的蓝色,
银色的云挂在地平线边缘。
樱桃挂在他们周围,闪闪发光,
像许许多多幽灵般的行星。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味,仿佛是绿色的,饱含叶绿素。
康奈尔在欧洲注意到有些地方在卖含叶绿素的口香糖。
头顶上,天空蓝如丝绒。
星星若隐若现,没有发光。
外面还在下雪。外部世界看上去像一台信号很差的老电视机。
视觉噪音把大地切成柔软的碎片。
几周以来,她都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在一层保护膜下移动,
像水银一样漂浮。
走出大楼,她呼出的气
升成一片白雾,雪还在下,
仿佛在上演一个
小得不能再小的错误。
当晚,康奈尔回家后重读了
自己为创作新短篇而做的笔记,
心里涌起某种熟悉的愉悦,
仿佛观看一次完美的射门,
看光线穿过窸窣作响的树叶,
听见汽车驶过时从打开的车窗
传出的一小段音乐。
不管发生什么,
生命总会带给人一些喜悦的瞬间。
她现在是个正常人了。
她经过时没人抬头看她。
她在学校游泳池里游泳,
湿着头发在学校餐厅吃饭,
傍晚绕着板球场散步。
下雨天的都柏林在她眼里
分外美丽,
灰色的石头颜色渐渐变成黑色,
雨水在草叶间移步,
在湿滑的屋瓦上低语。
街灯的颜色仿佛来自海下,
在雨衣上反光。
在车灯的强光下,
雨点变成银色的硬币。
/ /
how you love yourself is
how you teach others to love you
康奈尔一直在逃避一个问题:你如何被认出?你如何认识自己?他认为这是人类的终极问题。
如何被认出?
这也就意味着,你如何与外界相处?是去做一个“正常人”吗?
“她过去尝试过改变自己,但从未成功。如果她和康奈尔在一起时变得不一样了,那么这种改变并没有发生在她内部、她的人格里,而是发生在他们之间、他们关系的张力之中。”
作者萨莉•鲁尼强调:人不能完全独立,人需要有所依靠。她注重一个人在群体中产生的化学反应以及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了解自我,面对自我,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深入自我,得到温暖与慰藉。
《正常人》剧照
“他只是希望能做一个正常人,掩饰让他感到羞耻或困惑的地方。是玛丽安让他明白还有其他可能性。”
在弗洛姆《爱的艺术》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相互给予,也恰恰是通过“给”,才能使其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正常人》剧照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
“他们为彼此做了很多好事。真的,她心想,真的。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
《正常人》剧照
你如何认识自己?
玛丽安没有认识自己,所以她觉得“她真正的人生正在很遥远的地方发生,在她缺席的情况下发生,她不知道自己能否有一天找到它,成为它的一部分”。
康奈尔说:“人都比自己想象的容易了解得多。”
《正常人》剧照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一句著名箴言,它表达了我们要求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认识自己,从而打破局限;认识自己,从而得以反思。我们必须客观的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便克服幻想,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people go
but how they left always stay
/ /
他知道安装玻璃隔板背后的逻辑:有精神疾病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污染的,具备潜在危险。哪怕他们没有在失控的暴力冲动之下袭击桌后女子,他们还是可能会对着她呼出某种微生物,导致她沉迷于过去所有失败的情感经历中。
康奈尔想不出这些文学活动有什么存在的理由,它们的贡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来的人都是为了成为那种会参加文学活动的人。
……
或许这就是赚钱的方式。在这种公共朗读的场合出现的文学,不具备抵抗任何东西的能力。
暴行不仅会伤害受害者,也会伤害施害者,或许对施害者伤的更深更持久。一个被欺凌的人不会对自我产生什么深刻的了解;但欺凌他人会让你会领会到某种无法磨灭的东西。
/ /
在康奈尔身患抑郁时,他经历了许多悲伤,看见了许多失望,比如:心理咨询师的玻璃窗、毫无意义的文学朗读会、一位朋友的离去、其他朋友们的发帖……
他看到了一个不平等,“向钱看”的社会,也深刻反思了自己不善解人意、没有帮助抑郁的朋友走出黑暗的错误行为。
他懂得了,当你秉持着善意与这个世界相处时,世界才会对你温柔以待。
《正常人》剧照
正因康奈尔经历了这些,才真正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人”,相信这个世界,相信身边的人,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相信世界能够改变,人能够改变……
这本小说主体晕染了一种悲观的色调,让读者深入主人公的孤独情境,但你要相信,生活中冲突总是不断的,所谓成长,就是有能力去整合自己内心的冲突,去接纳那些不一致的部分。
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清单
《正常人》剧照
也许
这就是成长,有些事总会发生,有些人总会给你带来改变……
相信看过这本书,你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关于未来,关于爱。
THE END
作者:J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