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书笔记

《刀锋》以作者毛姆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拉里,一个参加过一战,在战争中看到朋友为救自己牺牲,回来之后思考人生疾苦,放弃与伊莎贝尔青梅竹马的爱情、转而向书籍、游历、隐士、宗教中追寻生命终极意义的故事。

拉里有一个从小青梅竹马的玩伴伊莎贝尔,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熟识欧洲上层社会,渴望成为社会名流,经常安排自己姐姐和外甥女出席贵族宴请。伊莎贝尔在舅舅的熏陶下也习惯穿着奢华的礼服、住有管家和侍女的豪宅、活跃于有教养的阶层。可是拉里对这样的生活没任何兴趣,拉里虽然深爱着伊莎贝尔,可他自从战场回来之后便一心渴望去追寻“问题的答案”,拉里坚持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应当从精神世界中寻求,靠自食其力一年赚三千美金依旧可以带伊莎贝尔去美丽的希腊度蜜月,生养几个孩子,开心地生活。但伊莎贝尔无法接受坐二等舱周游世界,无法接受生活中缺少高贵的礼服和宾客。

于是,因价值观不可调和,伊莎贝尔和拉里最终取消婚约和平分手了。分手后伊莎贝尔嫁给了有家族企业并一直爱慕着伊莎贝尔的格雷,而拉里则启程踏上了求索真理的旅程。拉里阅读了很多书籍,去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去到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学习了五六种语言,跟瑜伽师修行,在矿井和农场做劳力,和思想家作家交流。时间和阅历给了拉里越来越健硕的身体和年轻睿智的面容,而格雷和伊莎贝尔夫妇由于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企业破产,两人开始变卖家财,格雷也因此患上头痛病,逐渐显露出老态。多年以后当拉里和伊莎贝尔再次会面的时候,拉里用自己在印度学到的神秘的方法治好了格雷的病。

伊莎贝尔虽然深爱着格雷和他们的两个女儿,可她内心依旧装着拉里,她希望拉里一生只爱她一个人,所以当拉里决定要和索菲结婚的时候,伊莎贝尔使小聪明让索菲再次陷入酗酒的恶习中,间接阻止了拉里和索菲的婚姻。后来索菲失踪了很久,再后来被人从海里打捞起来,脖颈上有很长的割痕。拉里最终明白自己爱的不是从小在一起的伊莎贝尔,而是简单善良的索菲。

毛姆在《刀锋》最后给了每个人不错的结局:艾略特成为了上流社会有名望有财富的人,并按遗愿安葬在了教堂里;格雷从经济危机中缓和过来,重新开始了一份稳定又赚钱的事业;伊莎贝尔继承了舅舅一大笔遗产,继续过上了优渥的生活;索菲得到了解脱;拉里寻找到了快乐,又当起了出租车司机,继续在自己选择的生活里活出自我。

追求物质还是精神,这是生命永恒的话题。我本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为目的阅读此书,看到最后,《刀锋》看似给出了答案,实则又一次抛出了问题。芸芸众生没有物质何以谈精神,剥离精神只求物质又何以为人生。书里最丰满的人物不是拉里而是伊莎贝尔,她曾不顾舅舅反对深爱着没财富没背景的拉里,后来因为对现实的考量无奈分手,虽然心里永远放不下拉里但也没做过对不起家庭的事,唯独在对待拉里和索菲婚姻之事时因头脑不冷静犯了错误。伊莎贝尔身上展现的精神与物质对抗、理想与现实拉锯最能揪起读者的心。相比之下拉里从头至尾表现出的冷静、坚持、理性、不食人间烟火倒给人很强的距离感。我敬佩这种人却无法成为这种人,认识这样一个朋友很好,就像吃多了大鱼大肉后上一盘蔬菜沙拉,既爽口又解腻。这种人低调、没有存在感,但天越黑散发的光越亮,这样的人用兰德的诗做墓志铭最合适不过: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看了别人的书评后得知《刀锋》这本书的书名取自印度教典籍《迦托 奥义书》中的话“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这么隐晦的话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解读:人在一生要逾越许多山峰,有的平缓,有的陡峭,只有极少数山峰像刀刃一样锋利险峻,大部分人在它面前望而却步,而只有极少数轻装前行且笃定的人才能翻越过去看到大部分人看不到的风景。不过为避免牵强附会,我还是选择书中的话做本文结尾:“我要走遍世上任何一条路,度过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只求放手一搏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刀锋》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