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分类:读书笔记
阅读(111) 评论(0)
蒋勋的《孤独六讲》讲了六种孤独,分别是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暴力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
粗浅如我,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会讲,什么是孤独、人为什么孤独、如何理解孤独、人为什么需要孤独、如何面对孤独、关于孤独还有什么我想不到的。
这本书远比我的困惑更高阶。我的收获是,从更多的维度,以颠覆以往观念的方式对孤独有了多一些的了解。而我的问题,从更上一层的角度被回答了。虽然具体到个体细微的孤独事件或是孤独感受的时候,未见得有什么出路或是解决办法,但这个更高阶的回答,多多少少可以缓解我个体的痛苦。这对我算是个益处。
新版序言的第一句话,孤独是圆满的开始。这句话好像一句佛教用语,“圆满”这个词像是某个得道超脱的高僧,脱离苦海从此飘摇远去的佛陀形象,而孤独,人们惧怕、排斥、憎恨的,使人陷入巨大空虚和荒凉感的孤独,却只是个开始。如果这里的圆满是我们所追求的彼岸,那么孤独便是通往彼岸的正道。
情欲孤独是我坐在书店里看完的,手头已没有笔记。大概是讲,每个人在身体的成熟中都会发展出情欲孤独,而在年少时,通常会将这种孤独进行转换,通过运动、或是武侠小说这些文学等等。
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作者解释,我们会和人吵架、觉得对方听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想想确实是这样,我的前男友总是说我加工他的话,其实我们任何人听到他人的话,自然都是经过我们的耳朵大脑处理过后的信息,所以“加工”本就是自然,也是必须。但他的意思显然抱怨我歪曲了他的原意,也许他就在想,我已经原原本本清清楚楚的说明了,讲的也是普通话,你怎么会理解成那样。而这在我和我的笔友之间就不存在,由于我们语言不通,反而会仔细确认自己的表达,询问对方是否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意思,即使理解有误也绝不会抱怨对方,反而常常归咎在自己的表达上。因为语言的相同和不同产生了对对方不同的期待预设,也导致不同的沟通方式。
那么是否应该尽可能的去解释呢,更准确详细的使用语言,以减少误解?但作者却说,我们用各种方法使语言愈来愈准确,语言就丧失了应有的弹性。我能想到的,失去弹性可能导致小说变成论文,至少失去了文学上朦胧模糊的美感。那么究竟该怎样?
关于语言作者还提到一个问题我觉得更可怕。当语言模式化之后,语言和思想就分离了,只剩下声音,而这些声音无法在生命中产生意义。就像是喊口号、用话术,这些语言显然不能代表真实的思想。我还想到另一事,就是林奕含所提出的那个问题,是否所有的文学其实都只是巧言令色罢了,一个禽兽利用文学诱奸少女的时候,这样的语言比空洞的口号更为可怕。
大抵是说,革命有一种美感,可能是一种荒凉的美感。相比较现实中成功的人,那些失败的背影,那些孤独的革命者,反而在历史中,在文学上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常常更受后人的喜欢。
这一章挺有意思。说了很多我们秘而不谈的事实。比如潜藏在我们本性中的暴力。作者以自己举例,小时候看马戏团,表演者将头放到狮子的口里,内心竟出现了希望狮子一口咬下去的想法。这种隐秘的心理其实并不独特,但现实我们无法讲出来,讲出来就变成了变态或是毫无人性。作者还举例,以前部落里,哪个男人杀的猎物越多,甚至徒手撕裂一只山猪,会被族人敬仰和崇拜,认为是强者,是领袖。而当人类文明发生转变,大家都追求学识和修养,那么徒手撕裂一只山猪就变成了了凶残和暴力。
那么一个良好教养的人,他本性中的暴力去哪里了呢?我想一方面是自我压抑了本我,另一方面,暴力的对象被转移了。
这一章里强调了思辨的过程。作者认为像是儒家思想,仅仅给人以结论,要求人照做便是,缺乏对一个人思辨能力的培养。而西方很多思想则注重思辨过程本身,作者认为这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关于伦理孤独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法老王室采用分类通婚,为了确保皇室血缘的纯粹,皇室贵族不可和其他家族的人通婚,否则就是乱伦。然而后来古埃及人发现血缘内婚姻生下来的孩子发生很多基因上的问题,智力也低于正常,因此又演变为血缘外通婚,同家族的人不可以通婚,否则就是乱伦。
这个例子很明显的说明,伦理一直在适应不同时代对道德的看法。而历史长河中的人类一直在面对伦理的不断调试。因此作者认为,伦理本身是有弹性的,如何坚持伦理,又保持伦理在递变过程中的弹性,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而我们今天所坚持的伦理,会不会在未来变成一种乱伦,这真是个让我诧异并让我感到诡异的问题。但仔细一想这实在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比如同性恋,这个伦理现在就处在一个更迭期,传统的伦理对同性恋嗤之以鼻,而新的伦理则形成了彩虹小马这样支持的声音。同理的还有处女膜情结,女性享受多次恋爱而不结婚,这些都有新旧伦理的冲撞。
还好我们只有一百岁,否则如何调试自我内部的伦理逻辑以适应时代巨大的变更,真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