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走出家门,我们就会遇到无数的陌生人。打车、购物或是用餐,我们都需要不停地与陌生人产生短暂的交集以满足我们的某个目的。绝大多数时候一切都会很顺利,直到一些意外发生。
《陌生人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陌生人不容易被了解,自以为是或是掉以轻心,很可能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向我们解释了12个人际沟通真相和教训,提示我们与陌生人打交道,远比我们以为的更加复杂。
作者在开篇讲述了2015年发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起离奇自杀案。一名美国非裔妇女布兰德在开车过程中被警察以没有打转向灯为由拦下,双方发生口角。警察恩希尼亚要求布兰德下车,布兰德表示抗拒,双方争执不下,情绪升级。最后布兰德被捕入狱,而就在三天后,她在牢房中自杀。
布兰德和恩希尼亚此前从不相识,而在短暂的冲突之后,自杀的结局令人诧异和震惊。作者并不认为,这个案件仅仅是一个坏警察和一个愤怒的年轻黑人女司机的冲突。其背后有值得费心思考的问题。
要理解这场看似并无特别但结局惨痛的冲突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需要解决如何了解陌生人这个问题。
书中关于了解陌生人,提出了两个难题:
难题之一,当面前的陌生人对我们撒谎时,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
难题二:为什么同陌生人见面会无助于我们认清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还不如不见面好呢?
人类之所以没有进化出一种能够准确判别陌生人是否撒谎的机制,是因为其社交成本太高。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析鉴别他人撒谎与否,并不会带来多少好处。偶尔被欺骗,也常常意味着更为有效和顺畅的沟通和协作。就好像看穿不说穿,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至于第二个难题,被称为是一种“非对称洞察力错觉”的现象,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对于他人的了解要超过他人对我们的了解。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复杂、神秘、微妙,但他人却能被轻易了解。正是由于我们对了解陌生人这件事的误解、错觉,以及对这些错误思想和观念的视而不见,匆忙对陌生人下结论,才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
作者认为,要了解陌生人,我们需要与他们对话。同时,我们要承认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完全搞懂一个陌生人,我们并不具备洞察陌生人内心世界的完美机制。因此,我们能做的是克制,还有谦虚。
如果我们愿意就如何接近和理解陌生人进行深刻、真挚的反思,也许布兰德就不会死在牢中了。
图片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HeartSaying原创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