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速读笔记

惦记《西藏生死书》很久了,纯粹因为书名透出的无与伦比的神秘感,所以再一次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它最终收走了我。
说实话,读着读着我是有些读不下去的,首先书的内容和我想的一点都不一样,我原以为是类似《狼图腾》之类讲述藏族人有关生死的独特风俗文化的小说。其次全篇用晦涩的佛教术语描述生、临终、死亡与再生的经验,以及从体悟心性开始到最终理解甚至掌握生死的方便法门。按照最简单粗暴的理解,这是一本《离苦得乐的转世指南》。
文雅地,按照作者索甲仁波切自己的话说,他写这本书是“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希望每个人通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究竟的快乐。”
既然是这样的一本书,而我慧根尚浅,况且还只读了一遍,有些地方甚至由于太过艰涩而直接跳过,于是这读后感自然只能写成读书摘抄。但我相信即便是摘抄,有的语句也可能带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如它当时当刻带给我的感觉一样。

修心

佛教禅师知道心多么有弹性和可塑性。如果我们训练它,什么事都办得到。事实上,我们早已被轮回训练有素。我们被训练去嫉妒、执取、焦虑、忧伤、绝望和贪婪,被训练得一旦面对刺激就暴跳如雷。其实,我们已经被训练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不必努力去激发,这些负面的情绪就会自动生起。因此,一切都是训练和习气的问题。

把心带回家

弟子问师父:“师父,你如何将证悟表现于行动之中?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饿的时候就吃,困的时候就睡。”师父回答。
“但是,师父,每个人都在睡,每个人都在吃啊!”
“但是,他们吃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吃啊!他们睡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在睡啊!”

轮回

常有人问我:“如果有前世的话,为什么我们都不记得?”但是为什么不记得前世就表示我们以前没有活过呢?小时候或昨天的经验,甚至是一个小时前想的事,当时尽管都那么鲜活,但记忆几乎完全消失,就好像未曾发生过一般。如果连上个星期所做所想我们都不记得,要想记得前世所做的事,哪有那么容易?

虽然行动的后果可能还没有成熟,但只要有适合的条件,它们终将成熟。我们通常都会忘记自己做了些什么,往往在很久之后,才会受到果报。那时候,我们已无法将它们与原因联想在一起。吉美林巴说,想象一只老鹰吧!它飞在高空上,并没有投下影子,没有任何征象显示它就在天空。突然间,它发现了猎物,俯冲而下,猝然扑到地面。当它降落时,恐怖的影子就出现了。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延后呈现果报,甚至延到来世,我们无法指出是哪一个因造成某一个果,因为任何事件都是许多业成熟之后集合在一起的复杂结合体。因此,我们都会以为事情是“偶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如果每一件事都很顺利,我们就称为“好运”。
诚如佛陀所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莲花生大士进一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中阴身的经验

在中阴身的头几个星期,我们还有自己是男人或女人的印象,一如我们的前世。我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我们回家去会见家人和亲爱的人。我们试着对他们讲话,摸他们的肩膀,但他们并不回答,也完全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尽管我们想尽办法,还是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当他们为了我们的死亡哭泣,或伤心地呆坐时,我们只能无力地看着。我们试着使用自己的物品,却一点用都没有。饭桌上已经没有我们的位子,而亲友正在处理我们的物品。我们觉得愤怒、受伤和挫败,《中阴闻教得度》说:“就像鱼在热沙中受苦。”
如果我们非常执着自己的肉体,甚至尝试着重新进入肉体或在它的四周流连不去,会发现徒然无功。在极端的例子里,意生身会在它的物品或肉体旁边徘徊好几个星期甚至好几年,竟然还未察觉自己已经死了。唯有在知道自己没有影子,在镜子里面没有反射,在地上不留下足迹时,才终于了解自己已经过世。承认已经去世所带来的惊吓,足以令我们昏厥过去。

心的力量

因为我们的心在中阴身阶段非常轻灵,自由流动而易受伤害,所以任何生起的念头,不管好坏,都有巨大的力量和影响。由于没有肉身可以固着,念头就变得很实在。想象如果看到为我们举办的丧礼是那么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或看到贪婪的亲人争夺我们的财物,或看到我们深爱、也自认为深爱我们的朋友,竟然以嘲谑、伤人或不屑的口吻谈论我们,我们该多么伤心和愤怒啊!这种情境可能会很危险,因为暴力反应会把我们直接驱向恶道转生。

如何帮助亡者

在人们过世之后,亲友或朋友的所作所为和所思都非常重要,对于亡者影响重大,远超过你的想象。现在你知道,为了亡者心灵的平静,遗眷必须保持和谐,这绝对重要。
因此,不要让我们随着亲爱的人过世而痛不欲生;让我们在他们过世后,试着以更大的热忱活下去。至少,让我们以某种方式完成亡者的希望或愿望,譬如把他的部分财物布施给慈善机构,或以他的名义赞助他特别喜欢的计划。这是安慰遗眷的方法。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HeartSaying原创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西藏生死书》速读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