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读后随想

周末去看望了休产假在家的同事兼好友。因为孩子早出生了几周,刚开始的时候是真的连吃奶的力气也没有,大人只能把小指头伸进婴儿嘴里,用针管让乳汁顺指头流进嘴里。

前段时间又得黄疸,屁放不出来,肚子涨的像气球,分分钟要吹爆的样子。聊天间把睡醒了的孩子抱了下来让客人瞧。小小的人儿躺在妈妈腿上,胡乱挥着手,蹬着腿,面部肌肉各种无序地收缩,同事说这是因为新生儿尚无法意识并控制自己的肢体,但是其样子甚是搞笑可爱。

照顾刚出生的婴儿是辛苦的活儿。但是婴儿一天一天长大,这个过程多么令人幸福和享受。就连和婴儿没有血缘关系的我们,也是围了一圈默默地看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动作和表情。

回到家,我继续翻看床头的一本畅销书《最好的告别》,这本书据说影响了奥巴马对美国医改政策的制定。

 

豆瓣评分9.0

书的作者,美籍印度裔医生阿图·葛文德以自己罹患癌症又同是外科医生的父亲的病例作为本书的结尾。

几年来,他见证了父亲从天天打网球,到手臂麻木不得不退休,到手术、放疗、化疗到临终姑息治疗的全过程。在最后的日子里,他陪固执的父亲在厕所等尿,直到膀胱痉挛也尿不出来,最后只能亲手插进导尿管后父亲才瞬间得以释放;父亲的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对解脱的渴望远胜过同家人共处的渴望;最后他坐在父亲床边听着间隔越来越长的呼吸直到万籁俱寂。

在短暂的时间段内感受人类对待两种截然相反的“失能”的态度与情感,我的心中一时间五味杂陈。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公平,对于“失能”这段几乎所有人类必然要经受的生命中最脆弱最无尊严的阶段,为什么新生时可以无意识得度过,而将死时要有意识地承受?其次我很害怕,和作者的父亲一样,对做人的尊严被一点点剥夺充满了恐惧。

然而恐惧之余,我庆幸自己在必然要面对亲人离世之前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告诉你面对死亡之前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你最担心什么?

你还有什么最想实现的愿望?

在你失去意识,家人要替你决定实施何种抢救措施时,你最不希望牺牲什么以换取存活?

和病人谈论这些问题绝对不是轻松的,但每一个结论都是对最后一段生命质量的绝对保证。如果病人说只要还能看着电视,吃冰激淋就满足了的话,那么切开气管连上呼吸机的抢救措施就不必实施了。

恰恰是我去看望新生儿的同一个星期,认识的一位同楼的博士因为癌症复发不得不中止学业回他的国家治疗。亲眼见到熟悉的人日渐消瘦与羸弱,听到他在楼上和同事故作轻松地寒暄告别,心中非常触动。他也许能康复,也许,只是比别人早很多年面对上面的那些问题而已。

也许,再读一读孟子的话,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才能淡定许多:“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最好的告别》读后随想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