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读后小结

务虚笔记,听起来很像是什么人无所事事随意写成的流水账一般的记录册,然,其内容与标题却大有出入。

史铁生写小说和写散文还是有挺大不同的。其杂谈散文,形散意合,阅数篇后可知其所失所复得,所悟与所憾。他用他独特的文风,难能可贵的乐观自侃的心态,将他对身边以及对世间所爱、所憎、所叹几乎原原本本地透露了出来——是透露,而非百分之百的书写。像《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这类广为人知的篇章,不在少数。

可能的解答是,史铁生更擅长直白的表达,于短短数行间描绘人人可见但人人未见的美丽风景;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小说,长篇的《务虚笔记》,就像是他所有优秀散文的翻版。

在散文中画面感极强的风土人情及美妙景色,到了《务虚笔记》里因多了很多模糊不清的往返替换,以及意识流如梦境的晦涩,显得不那么明朗了;假如不曾读过他的其他自传式散文,以一个和他不同时代的视角去切入,将很难知道他的真实指代,也不会有任何共鸣。

而事实是,我读过,也十分皮毛的了解过他的人生轨迹,所失,所复得,即便这样,理清其中变换频繁的主要人物仍需辅助资料。但,一旦从意识流的字里行间抓到那唯一务实的话所对应的事物,《务虚》的真实倒也不难理解了。

非要用言语表达的话,就是《务虚》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以史铁生希望的方式,充分地联系在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大世界下的小世界。

仅此而已。但能像他描绘得如此不明朗(对比他的其他文章)也着实不易。

小说中存在大量重复或相类的意识流描写,这也是我一开始差点放弃读下去的原因。但最终,还是没能仔仔细细地看完。

能够吸引我看下去的,是一个悬案:一个找到心爱之人的女教师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根据作者在书中的种种明示暗示,及频繁切换的回忆场景,读者可能已经有了答案。

如果心还能静下来,并且关心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可能会经历过怎样的人生,《务虚笔记》不失为一本可以探知其一二的引导类书籍。但史铁生的其他散文作品却应为更好的选择。

图片

作者:屏伞说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务虚笔记》读后小结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