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朋友

本文为随笔,需要用时4分钟。

前段时间看各种资料文献、看学术著作写论文、写读书报告,其中有看到一篇叫《奇迹乘着雪橇来》的小说,作者是潘向黎。我就顺着网页,把那篇小说找来看,一万字左右的小说,很快就看完了。里面讲的是一个33岁的已婚女子因为看了丈夫带来的一部关于圣诞节的碟片,于是就离家在圣诞夜的晚上,去咖啡馆等待奇迹的发生。结果遇到了自己多年前喜欢的初中班班长,二人在对话中,她知道他当年也很喜欢她。正在交流的兴致上,那个班长的妻子出现泼了她一脸水,她被人当成了小三。她没有生气,最后回家的第二天早上收到了那个班长送的一顶尼帽。最后小说结尾说,“圣诞夜,确实会有奇迹发生,你想都想不到的奇迹。”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其中,小说里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会不会有个人等你,一直等你?”。这让我想到《天堂电影院》里面的多多和艾琳娜之间的爱情故事。多多在三十年之后,依然在等着艾琳娜,一直在期待能和她重圆三十年前的恋情。等五十多岁的两个人在相逢的时候,多多问艾琳娜的近况,她说自己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而多多虽然有情人,但是心里一直在期待着与艾琳娜在一起。两个人在车里拥吻之后,艾琳娜说,“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吗?”艾琳娜身上有家庭的责任,她没办法抛下这一切和多多在一起。试想一下,如果自己是艾琳娜,会做出比她这个决定更加合适的选择吗?

昨天看了《甜蜜蜜》,我其实在看到黎明和张曼玉在新年夜的时候,就意识到他们是彼此喜欢的。两个人为了彼此的梦想,选择以最好的朋友的方式相处,但是时常做着超出朋友的事情。黎明和张曼玉在送走他的妻子小婷的时候,两个人最后还是没办法骗自己,又走到了床上。张曼玉说,“我们怎么办?”黎明说,“我们不可以再骗自己。”两个人起初商量的是,向各自的恋人摊牌。但是因为种种事情,他们一再错过。最后在邓丽君去世的新闻报道的那天,两个人相遇。最后他们一起坐着同一辆列车回家,但是下车,两个人分别走到不同的方向。张曼玉和黎明究竟是谁爱谁更多一点呢?我觉得是张曼玉。她很清楚,黎明还有未婚妻,她不想破坏人家的恋爱,因为黎明的梦想是娶小婷。可是呢?感情这种事情,要保持理性地处理,总是很容易被感性冲昏头脑。黎明倒是很直接,一直都在主动着向她表示着自己的心意,去帮她送花,给她买手链,给她要邓丽君的签名。但是,张曼玉倒是觉得,两个人来香港的梦想,不是彼此,不应该因为感情的事情,而耽误彼此的发展。

这倒是让我想起许久前看过的一部电影《one day》,里面的男女主也是一直以最好的朋友相处着,在这漫长的二十来年,男主角多次向女主角表达爱意,说在一起吧。但是女主角一直觉得,两个人恋爱就会破坏彼此的关系。就这样,女主角在男主角离异带着孩子,潦倒过日子的时候,答应了男主角的请求,两个人在一起,但是没过多久,女主角骑着自行车穿过街道去买东西,被车撞倒,再也没有起来。电影也在这里挂上句号。

我之前有关注过一个作者,他有一个长达十年的异性最好朋友,两个人好到那种“你今天失恋了,我可以抛下现任,可以连夜坐火车赶过来安慰你,陪你散心”。但是,在第十年的时候,女孩子主动提出来,两个人要结束这样的身份关系。因为在一开始,女孩从高中一直就很喜欢男生,曾向他表白,但是男生说不合适,就以好朋友处着。女孩子一直在十年里,默默付出着,等到第十年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不太可能和他在一起,就选择离开。那个男生还很伤心,写了超级长的文章,表达自己对于那份友情逝去的哀伤。

在这些故事里,有最好的异性朋友终于在一起的,也有为了彼此好选择分别,还有因为等不到爱的曙光,转身离开的。

曾经知乎上有个热门帖子,相信男女之间有很纯粹的友情吗?

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总是要保持距离。如果知己做着比恋人还要重要的事情?

那关恋人什么事情呢?

作家潘向黎之前在一个采访里谈到,和异性交往,她不喜欢弄得性别模糊,因为要有性别的感觉,不然何必来往?她认为异性朋友可以是很好的关系,“你赴他的约,会打扮自己。不见面,却不会思念。”而维持这种感情的条件比较苛刻,“要双方都有各自幸福的感情生活,还要两个人都足够的聪明。”

可是想想看,这世上究竟有多少人正在以着“最好朋友”的方式相处着,但是却又没办法或者不能在一起。

大概,很多吧。

痛着,也快乐着,大概也是感情的魅力吧。

ps:最近在写新的小说大纲,还是一如既往的恋爱题材,就想到“最好的朋友”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写作者,倒是有些难过,为故事里的人难过,也为现实中的人难过。世界这么大,能遇到欣赏的人,即使做不成恋人,做朋友也是不错的选择的。我想这应该是他们的想法。身处感情世界的人儿,都不容易啊。

虽然选择权握在每个人手里,还是希望大家能幸福点。如果没有人说晚安,那就来这里听句,晚安好梦!

FROM 花象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最好的朋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