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不变的光辉——《亚瑟王之死》读后感

原创 咚咚winter 咚咚的碎语
◆我看的版本似乎经过编辑的一些加工改写,但我无力分辨这些精彩的叙事哪些是作者的手笔、哪些是编辑的功劳,所以对叙事的一切称赞都是指作品本身。
◆亚瑟王传说有众多版本,但本文只是《亚瑟王之死》一书的读后感,故所有感想都以《亚瑟王之死》版本的情节为依据。
◆为避免受他人观点影响,写这篇文之前没有看任何相关论文与资料,因此理解得很浅,但都是我读完本书后最真实最直观的感受。

(图片源自网络)

以文字为载体的故事,尚可用细腻的描写、瑰丽的词句构筑其魅力;而最初以语言为载体的神话传说则无法依赖辞藻编织的华丽外衣,必是情节本身饱满动人,才会在众口相传中跨越千百年时光,一直流传至今。
《亚瑟王之死》中简单质朴的概括性叙述正凸显了情节的饱满与张力,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看似轻描淡写的行文,细品却有着回味无穷的余韵。误以为恋人变心的骑士胸中千愁万绪并未被提及,“一边弹奏一边痛哭”这短短八字却道尽了那清越琴声与凄切哭声中满溢的哀痛。“当兰斯洛特爵士看见她时,羞愧难当,没有跟她打招呼,也不跟她说话。但他心里倒认为她是自己一生中见过最美的女子”这短短两句话,便同时表现出了爱莲娜的美貌与兰斯洛特的专情。书中没有细腻复杂的心理描写,人物鲜明的个性与丰富的情感却在简练精准的叙事中跃然纸上。
岁月在这看似云淡风轻的讲述中飞逝,一一实现的预言给人以强烈的宿命感,借他人之口一笔带过的英雄末路,则令人还未合卷就感受到古今事尽付笑谈的苍凉。为一波三折的情节或喜或悲或笑或叹、还在回味那一场场离奇冒险时,曾鼎盛一时的王国已于不觉间分崩离析,战场上骑士尸横遍野,山谷间国王安然长眠,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就这样轰然落幕。
转眼沧海桑田,往日辉煌皆成过眼云烟。然而骑士们的高尚品格却犹如暗夜中的璀璨星辰,闪耀着亘古不变的光辉。若以今人眼光来看,书中的一些道德观固然受时代所限,但其中亦有许多永恒而普世的品质,时至今日依旧值得歌颂。

法律

书中多处体现出的法律意识,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初惊叹。
在那个时代,偶然相遇的骑士仅因一时兴起便会拼上性命比武。我本以为这样的环境会导致私刑泛滥,骑士们会仅凭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对自己眼中的不义诉诸武力施加惩罚。然而,若是品格高尚的骑士,只会在对方亦摆出决斗架势时与其一决高下,其他情况下则会选择交由宫廷根据法律进行裁决。
在现代人看来,或许亚瑟宫廷对一些罪行的量刑并不合理,或许时常以决斗的方式来决定判决结果显得无比荒谬,但这法律精神的萌芽足以称颂。
印象最深的便是兰斯洛特要求趁自己不备杀害妇女的骑士与自己交战时,却因对方连连求饶、不愿应战而放弃杀死他的打算,要求他背着妇女的尸体前往宫廷接受王后的裁决。此时的兰斯洛特正因未能实现安全护送女子前往宫廷的诺言而感到蒙受了永生的耻辱,但他仍没有在对方不愿交战的情况下选择滥用私刑,而是选择了由法律决定该如何处置犯下罪行之人。在这种孰是孰非显而易见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对正当法律程序的尊重,实属难能可贵。
五王入侵英格兰时烧杀抢掠,亚瑟王远征罗马胜利而归时则“颁布号令,要求任何人不得抢劫他人财物,沿途所需,一概照价付款”。或许亚瑟王所统治国度的兴盛并非仅仅是因为圆桌骑士的强大,更是由包括这种法律意识在内的许多内在的精神支撑。

名誉

在读这本书不久前读过的《北欧神话》虽亦体现了许多美好的品质,但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诸神的行为基本是由利益驱动的,他们以达成目的为最优先事项,有时为了化解窘境甚至不惜使用阴谋诡计。
而在《亚瑟王之死》中,骑士们却相比于利益与胜利更看重名誉。这名誉有很多种体现形式:可以是亚瑟王在战斗中陷入劣势时宣称“我宁愿光荣战死,也不愿蒙羞而生。我折损的是武器,而不是尊严”的不折不屈;可以是被达玛斯囚禁的骑士们宁死也不为虚伪狡诈之人卖命的崇高气节;可以是帕里斯即使因高文的背叛悲愤欲绝也绝不趁其熟睡时偷袭的光明磊落;可以是兰斯洛特取赢得比武却将胜利的荣誉让予凯的胸襟气度;可以是高雷斯特意在绯红骑士力量最强时向其发起挑战的勇敢豪迈;可以是特里斯坦看见帕勒弥德斯被九人围攻时毫不犹豫出手相助的侠肝义胆……
不贪生怕死,不助纣为虐,不以多欺少,不趁人之危,胜要胜得堂堂正正,败要败得不失尊严……这诸多美好品格难以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于是书中人物常以“骑士的规矩”“骑士的精神”来指代。这些规矩并不受严格的赏罚制度约束,每一位高尚的骑士却都会凭内心的信念自觉遵守。这些美好品行并非由严刑酷法催生,而是源自人性的光辉。

诺言

在我看来,信守诺言是骑士精神中最为熠熠生辉的品质。它彰显了一名骑士绝对诚实的品质,也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一位合格的骑士抱有绝对的信任。
不同于凯尔特神话中的带有魔力的誓约Geis,骑士们的誓言不受任何强制力量的束缚,即使违背也并不会招致恶果,但他们也绝不会言而无信,因为那有损骑士的名誉,即使有时为了兑现诺言甚至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志。
最典型的一例便是达南丹在不知马克王身份时答应护送他去亚瑟王宫廷,虽在知晓其身份后感到仅仅是与这样一个阴险狡诈之人作伴同行都有失体面,却依旧信守诺言一路护送。
在前文中,达南丹说兰斯洛特与特里斯坦“一打起来就像失去理智的疯子”并声称要远离他们,在比武大会上与特里斯坦过招片刻便退缩,看到凯被神秘的骑士打落下马便不敢替他报仇独自逃走;在后文中,强大的游侠骑士突然出现时,在场的圆桌骑士均上前挑战,未去交战的只有受伤的莫德雷德与躲在后面不敢上前的达南丹。
从这种种表现可以推断,达南丹武艺并不高强,性格在骑士之中也算是较为懦弱的,但他为履行护送马克王到宫廷的诺言,路上两度与其他骑士交战。这样一位实力平平的普通骑士亦能如此恪守诺言,更体现了骑士们誓言的分量。
不过,在与伯鲁斯和他的表兄弟交战时,达南丹及时阻止了欲杀害伯鲁斯的马克王。或许这就是骑士的原则与底线:为了履行承诺有时需要违背自己的意志,但永远都不能背弃良心。

爱情

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亚瑟王传说的人物关系也略有些了解,知道兰斯洛特与王后桂妮薇儿的不伦之恋,因此一开始看到梅林在预言中将兰斯洛特与特里斯坦一并称为“对爱情最忠诚的骑士”时颇感意外。帕勒弥德斯诉说单恋伊瑟王后的痛苦时的那句“你已有世上最杰出的骑士做情人了。而你的丈夫马克王是世上最虚伪的国王和骑士”更是让我一度以为那个时代与社会背景下的人们有着与现代人迥异的道德观,骑士拥有情人被看作十分正常的事。但看到后来发现并非如此,从许多情节都能看出,在那个时代婚外情同样见不得光,于是更感疑惑。
若说特里斯坦本就与伊瑟王后两情相悦,只是被马克王横刀夺爱,尚且情有可原;那么亚瑟王对桂妮薇儿是明媒正娶,兰斯洛特与王后的这段不伦之恋又何以被如此称颂?我本想略微查一些资料了解一下背景知识,但读到后来渐渐产生了自己的理解,未必准确,但姑且在受他人观点影响之前尝试写一写。
我最初以为梅林的预言含有肯定与赞美的意味,后来才意识到预言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对爱情最忠诚”只是对事实的描述。兰斯洛特的确对桂妮薇儿忠心耿耿,但那同时也的确是对亚瑟王的背叛。痴情的体现抑或不义的行径,只是对这同一个事实的两个角度的评价,就像同一座雕塑的明部与暗部。爱情之花婀娜多姿地怒放着,却是扎根于罪恶的土壤之中。
他无论承受多少误解与妒火,无论被怎样冷漠绝情地对待,都一次次在她陷入危险时挺身而出,是爱;他面对倾心于自己的女子从不动情,只对她一人至死不渝,是爱;他孤身与前来阻挡的骑士们奋战,拼尽全力将她从火刑场救走,是爱。
他不管是非曲直,一直只唯她是从,是罪;他在火刑场上杀戮圆桌骑士同胞,甚至失手杀死手无寸铁的高雷斯和高海里斯,是罪;他因这一段不伦之恋致使圆桌骑士崩溃,最终导致王国覆灭,是罪。
那爱是真的,那罪也是真的。
这两人若是极恶之人,倒也能落得逍遥,自此远走他乡双宿双飞,王国倾覆又与我何干。可偏偏他们都还算是良善之辈,于是这样的背德之爱似乎注定只有在无尽的忏悔与祈祷中度过余生这一种结局。只是此情已深入骨髓,即使分隔两地也仍藕断丝连,以至于她在临终时不断祈求在他赶来前即辞世,以至于他见她灵柩入土便当场昏厥,不久就伤心而逝。若真已放下,她又何必如此竭力避免再会,他又怎会要求将自己葬在曾与她短暂相守的快乐园?
那罪是真的,那爱也是真的。

命运

兰斯洛特有过感情纠葛的两个女子都有着与他母亲相同的名字;特里斯坦因误会向兰斯洛特发起挑战,阴差阳错实现预言;加拉哈德寻找圣杯的旅程一帆风顺,简直像在按剧本演出;整个故事起于拔起石中剑,终于归还湖中剑……书中处处给人以强烈的宿命感,似乎一切都早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一般。
可真的一切情节都早已写好,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吗?当亚瑟王面对败局已定的敌人仍不停手地大肆杀戮时,梅林警告说这样下去他的好运将会逆转;梅林预言巴林留下的宝剑属于最杰出的骑士,只有兰斯洛特与其子加拉哈德才能拔出,但当插有此剑的大理石顺河水飘至卡美洛城堡时,已身负罪孽的兰斯洛特甚至没有勇气上前尝试;甚至亚瑟王偏爱剑而不重视剑鞘,一时疏忽导致剑鞘失窃,或许也与他最终走向的末路有着关联。每个人的经历与结局,源自命运,却也源自自己的选择;命运设计好了一条条道路,却也允许人自己决定前进的方向。
这段传说让人感受到的命运,并非一切人生轨迹都已被规划好的的机械决定论,而是一种宏观的趋势、一种类似于自然法则的规律,就如同花开终须落,月圆月又缺。再强大的英雄也逃不过岁月的磨砺,再繁荣的王国也终会有衰落的一天,就连知晓一切的预言家也一样为情所困,相差的似乎只是被推向命运还是主动走入命运的区别。但若要问骑士们为何还要四处历险、奋勇战斗,就如同问每个出生即注定死亡的人为何还要努力活着一般。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亘古不变的光辉——《亚瑟王之死》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