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蚂蚁和小蜻蜓
各位读者,好久不见。小蚁最近得了一种“一努力就头疼”的怪病,听说这种病的学名叫“懒驴上磨屎尿多”。本懒驴这段时间每周都给徐栖博主“这周一定更新”的希望,然而结果常常是屁也蹦不出来…今天总算回来上岗了,尽管可能说不定哪天又会停更(呸呸呸),总之我会努力多出来见人的🚩
最近想做一个比较大的project,比如说用二十周左右的时间复习《西方文论史》。这本书是我们研究入门时使用过的教材,如今重新翻看,最重要的目的是复习曾经学过的知识——尽管翻开书本发现大部分都已经忘记了——看看在我多看过几本书和几部影视作品之后,对这些理论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非常欢迎朋友们来一起讨论(笔芯)。
文| 小蚁
我目前在读的这本《西方文论史》将西方的文学理论按照以时间为主的历史阶段划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和后现代文论四个部分,其中尽管“近代”和“现代”在西方统称“modern”(在日本统称“近代”),不过在这本书中还是按照两个时代来划分,因为“西方近代文论、现代文论确实有明显不同,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我国读者对历史划分的习惯”(2)。
其中古代文论主要有五个分期,分别是:古希腊的文艺理论;罗马古典主义;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和新古典主义。今天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分享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部分(万事开头难)。
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源头,这些早期文艺理论的特点之一是:它们常常是古希腊哲学家理论组成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独立的文学理论(实际上文学理论也很难脱离其他艺术形式和哲学思想而存在)。奠定古希腊文论基础的哲学家主要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上述几位哲学家理论的“最大公约数”是他们都试图建构一个可以解释世界和宇宙的模式/模型,用以探究宇宙的本源。比如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12);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天体就是地、水、风、火的运动过程,其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事物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即“对立和谐”理论·13);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并提出“文艺模仿自然”的学说(14);苏格拉底则认为“宇宙自然是由神创造的”,并深化且具体了“文艺模仿自然”的内涵(16)。在上述几位哲学家的学说的基础上,诞生了如今世界各地人民耳熟能详的两位大哲学家——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学生,但这点似乎已经不需要再强调了)。
柏拉图理论的基石,是一个被称作“理式”(Idea)的概念,它“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18)。记得《苏菲的世界中》那位讲哲学的老师用“马”来讲解理式这个概念,马的理式代表着一种完美的人们想象中的马(一种模型),然而现实中的马多多少少都会跟理式中的马有一些区别(或许是毛色、大小不一样)。这种“理式”代表的“本体”有一种“从低到高的体系”,具体事物的理式→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善(是最高的神的化身)(18)。
柏拉图认为这些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自然是对理式的模仿,而“文艺是自然的模仿”,因此文艺作品(文学、绘画等)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理式”也算一层)(19)。因而“柏拉图对诗人、艺术家极为贬低”,因为诗人“没有真知识”,不曾“抓住真理”(19)。柏拉图在此基础上书写《理想国》,“是按照理式世界设计的人间理想国家的蓝图”(20)。这个理想国由三个等级的公民构成——哲学家(治理国家)、武士(保卫城邦)、百工(农工商自由民),他们分别负责人类灵魂的三个部分:理智、意志和情欲。整个理想国接受哲学家的理智的统治,“服从理智也就是服从神”。此外还“要培养和教育出忠实勇敢的城邦保卫者,而文学艺术必须服从这一目标”(21)。
柏拉图为文学(即所谓“摹仿的艺术”)列出三条罪状:
① 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参照上文)
② 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中略)这是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这样写神和英雄等于说神也是坏事的因,为青年做坏事提供了自解的依据,对培养城邦保卫者十分不利。
③ 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21)
在第二条中,柏拉图似乎低估了年轻人的“意志”,城邦应该做的是教导并培养年轻人自己做判断的能力,而不是默认他们会相信一切看到的东西(虽然不排除大环境和语境会对其造成影响;and对不起柏拉图大佬,我不能十分认同您的观点→大佬应该也不在乎我的对不起和不认同)。当“理性”成为了“最高等级”,一切情绪波动都会被视为“低级”,最终形成一个没有感情的“异化”的世界。这一点在最近看《亲爱的客栈》第三季时比较有感触,刘老板扮演一个铁面无私的高管形象,手下的员工的日常就是生活在崩溃的边缘——综艺本来应该是像迪士尼乐园一样的符号性存在,让人们可以暂时逃离生活中的“不幸”,但《客栈》的新模式因为太接近充满压迫感的生活,从而很容易带观众走进“恐怖谷”(不过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算拓宽了综艺的边界,这是后话)。“理性世界”的反例,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日本的“无赖派”作家们,他们(身体力行)反对“理性”和“高尚”,肯定“情欲”和“堕落”,他们的文学思想对当今世界仍然有启发意义——因为我们世界的一部分已经越来越像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比如北朝鲜。
亚里士多德既是柏拉图的学生,同时也是柏拉图“理式”学说的挑战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根本不存在离开具体存在的所谓‘理式’”——“首先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并认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30)。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文艺本质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悲剧理论”,他认为“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喜剧和悲剧人物都是朝着一种“非人化”的方向发展,追求一种比现实生活更夸张的“好”或“坏”。关于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亚里士多德又提出:①性格必须善良;②性格必须合适;③性格必须与一般人相似;④性格必须一致。当然我们如今的文学和戏剧作品中无论喜剧还是悲剧人物的性格都更复杂了,或许当今作品中更多看到的是人物的成长而不是单纯的悲喜。不过亚里士多德在理论中提到的善良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完美的善良——因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即“悲剧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39)。因此,“悲剧‘完美的布局应是单一的布局’——有缺点或错误的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40)。从这个观念来看,早年间玛丽苏影视剧(当然它们大多不是悲剧)的病端之一就是,女主角太完美了,太善良了,她们是一群几乎不会犯错误,却总被路人羡慕嫉妒恨,从而时时需要霸道总裁拯救的存在。
参考文献:
《西方文论史》(第三版).马新国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题图为《雅典学院》(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