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罗马古典主义

原创 小蚂蚁和小蜻蜓
文| 小蚁

虽然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历史有一段并行时间,但历史的发展中,古罗马奴隶制的兴盛在古希腊之后,古罗马的文化也主要受到古希腊的影响,历史上称这一文化现象为“希腊化”。形成希腊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历山大的东征,其东征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注意这里的“东”和“西”)。不过古罗马学者在学术思想方面并不是从古希腊直接接受,而是通过亚历山大理亚学者的中介,其原因是因为古雅典城邦衰落后“埃及的亚历山大理亚取代雅典成为地中海沿岸各国通商往来的枢纽和科学文化中心”,“到公元2世纪中期,罗马人征服了马其顿人建立的各王国,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从亚历山大理亚转移到罗马”。(44~45)所以那一时期地中海地区的文化中心起始于雅典,经亚历山大理亚过度到罗马。

因为亚历山大理亚的学者多数“已失去伟大的社会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所以他们比较缺少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多是文法学家、语言学家和训诂学者(这样说好像语言学家比哲学家地位低一些一样,替我语言学的朋友们抱不平)。奴隶制走向没落的古罗马学者也受到亚历山大理亚学者们的影响,“在推崇古希腊的学术思想的同时,往往又使古希腊学术思想向消极方面发展”。比如伊壁鸠鲁派哲学、斯多噶派哲学和怀疑派哲学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反对情感的激动,都对改变世界缺乏信心,都把恬淡静穆、无忧无虑的生活当做人生的最高追求(听起来有些像如今的“小确幸”)。因而这一时期古罗马的文艺作品总缺乏“气魄宏伟的史诗和悲剧”(似乎只有这些有气魄的悲剧才配得上大国)。这种情况之下,雄心勃勃的古罗马帝国开始召唤一种光荣伟大的、可以和自己相配的文学艺术,在这种感召下产生两种文艺思想:一种是以贺拉斯《诗艺》为代表的,为罗马歌功颂德的理论;另一种是在“高压政策之下的被压迫的异族的知识分子,他们追忆希腊文学艺术的崇高精神,以此表示对当时罗马流行的文学艺术的不满”,比如朗加纳斯的《论崇高》。不过这两种文艺思想都基于古希腊的文艺思想发展而来,他们都主张“罗马的文艺要向古希腊的文艺学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典范”,这种主张和现象被称作古典主义。

向古希腊学习,主要便是向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学习。上篇读书笔记中我提到自己有些地方不能认同柏拉图的观点,因为某些观点看起来已经“过时”(尽管它们仍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并且亚里士多德已经对柏拉图的想法进行了突破和颠覆,但柏拉图的哲学就像一个哲学的地基,它构建出一个哲学的基本框架,后人的哲学都是在这个地基之上和框架内外进行讨论,所以尽管柏拉图的哲学理论如今看起来并不完善(加之笔者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因此对亚里士多德偏唯物论的哲学更加理解并认同),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在哲学史、思想史、文学理论史(总之各种历史都绕不过他)等各个领域的价值。

经学者考证,贺拉斯的《诗艺》受到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贺拉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的原则”,即“罗马的艺术家要全面地向古希腊的艺术家学习”(47~48)。其摹仿的目的是在学习古希腊文艺表现形式的同时,“创造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48)。同时,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把艺术看做是人的生活的摹仿,而不是神的诏语”(48),这体现了贺拉斯《诗艺》中的理性主义倾向。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贺拉斯提出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即“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帖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50)。其“合式”要求:

a. 人物的性格要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
b.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的身份和遭遇;
c. 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并要着眼于整体效果;
d. 高贵的内容与优雅的形式。(50~52)

想必阅读、观影经验丰富的读者很容易便可以看出这些“合式”要求中显现的“教条主义”倾向。比如a中具体要求“不要把青年写成老年人性格,也不要把儿童写成成年人的性格,我们必须永远坚定不移地把年龄和特点,恰当配合起来”(50)。如果遵循这一原则,那么文艺作品中将不能存在少年老成的人,也不会有纯真可爱的老年人。不过转念一想,这一想法或许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如今人们的观影习惯,比如日剧《明天妈妈不在》(『明日、ママがいない』)中,大众反应因其中表现的孤儿院中的小孩太“脱离现实”,容易造成误解和偏见,所以在播出后产生投资方撤资等现象。这是当今人们不能接受“儿童”不像“儿童”的反应之一。当然人们说这有可能会造成偏见,产生不良影响,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如同我之前所说,不要太过放大影视文艺作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借北野武老爷子一句话说,有那么多反应社会美好的剧集播放,也没见世界变得多好(不过这些也是理论,不能100%确定)。话说回来,描写“少年老成”的的优秀文艺作品,个人书单中首推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读书,电视剧第一集就有剧透);如今热映的《少年的你》也涉及到青少年问题。似乎少年老成的故事总会涉及犯罪…这又让我想到最近因《去他*的世界》(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2017)第二季播出而重新成为热议话题的这一系列剧集,它讲述的也是关于一对少男少女离家出走犯罪的故事。第一季的故事主线总让我想到《末路狂花》(Theima & Louise),或许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女性和少年们总有很多可以“共享”的遭遇。

电影《末路狂花》壁纸

贺拉斯也提到“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的身份和遭遇”。其实上面提到的几部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也非常符合他们的遭遇,但贺拉斯的理论并不在这个层面上,他认为人物和身份的符合是指:神说神话,英雄说英雄的话,“庄重的词句配严肃的表情”(51)等等,听起来有些像文革时期样板戏的要求。

贺拉斯认为文艺作品要高贵、优雅,因为严肃的悲剧是高贵的,喜剧则是庸俗的。他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提倡‘雅文学’排斥‘俗文学’的理论家”(52)。文艺作品的雅俗之争至今仍在继续,记得我在刚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年纪,曾经深深认同当时人们说的一个观点:现代人生活不易,来电影院就想看些喜剧闹剧乐呵轻松一下。不过现在想来,这一说法其实本质上也是认同“喜剧是庸俗”的这一观念,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似乎仍然没逃出这种悲喜剧二元对立的框架(成见)。

与贺拉斯这位御用文人相比,朗加纳斯似乎更自由,所以他写作的《论崇高》比《诗艺》更具现实批判性。朗加纳斯也是一位崇尚古希腊艺术的古典主义者,他提出了“崇高”这一新的美学范畴。朗加纳斯认为要创作崇高的作品,需要“做大自然的竞赛者”;“做过去伟大诗人和作家的竞赛者”(58),其目的是“体现人的伟大”(60),甚至鼓励创作者使用夸张的手法,在这一观点上,朗加纳斯超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摹仿的本意,对文艺理论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西方文论史》(第三版).马新国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题图为罗马竞技场的简笔画(作者不明·来自网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 罗马古典主义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