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蚂蚁和小蜻蜓
这次“不单读”推送的内容是后现代主义和精神分析两章。
▼ 文 | 徐栖
后现代主义
首先作者给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源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不同,前一个是早已确立的名称,对于理解20世纪文化具有关键作用,而后一个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流行起来。”(P78)讨论后现代主义,我们首先需要讨论现代主义,而“现代主义是统治了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和文化运动的总称”(P78)其主要特征在于:
1.重新重视印象和主观,也就是,对如何看的关注超过看到什么。
2.在小说创作方面,背离以下诸特征:全知的外部叙述者、固定的叙述视角、鲜明的道德立场,从而也背离建立于这些特征之上的表面客观。
3.模糊了体裁的分界,于是小说也可以具有抒情性和诗歌性,而诗歌则变得更像纪实文学。
4.热衷于破碎的形式、不连续的叙述,以及貌似不相关材料的随意拼贴。
5.倾向于“自我反思”,于是诗歌、戏剧和小说就自身的本质、位置、作用提出问题。(P79)
在厘清了现代主义的特征之后,澄清两者的区别就成了第二要务:
1.“霍桑 (Jeremy Hawthorn) 在其《当代文学理论简明手册》(Concise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Edward Arnold, 1992)中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入一个词条,相当精彩地描绘出了二者的区别。他说,二者都十分重视破碎的形式,以之为20世纪艺术和文化的特征。不过,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的心情不同。现代主义在其特征中带有对较早时代的强烈怀旧感,那是个信仰依旧完整,权威尚未崩塌的时代。”(P80)与此相对的是,后现代主义者为破碎而欢呼,认为破碎是另一种可能性。
2.“第二个与之相关的区别同样在于语气和态度。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烈的简洁主义,认为19世纪过于繁复的艺术形式实在令人生厌,这种简洁主义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表现得最为显著。……而后现代主义则不愿做如此区分,喜欢铺张、艳丽,混杂进‘恶俗’ 品位。现代主义简约、清高,自视为精英,这也遭到后现代主义的鄙视。”(P81)
在我们讨论后现代主义的时候,有三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哈贝马斯、利奥塔和鲍德里亚。哈贝马斯80年代发表了《现代性——个未完成的规划》(Modernity—an Incomplete Project。在其中,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启蒙规划’就是培育起下述信念:挣脱传统和习俗的束缚,不再对宗教观念和禁令俯首帖耳,以无功利的主体运用理性和逻辑,所有这些可以化解社会的种种难题。… …在哈贝马斯看来,对理性和进步的信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尽管在20世纪遭受了人类历史上数次最大的浩劫,依旧没有磨灭。… …在哈贝马斯看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如德里达和福柯,代表着对这种启蒙‘现代性’的责难,他们攻击各种理想——理性、明晰、真理、进步,因而也远离了正义的探索。因此,哈贝马斯称他们为‘新保守主义者’ 。”(P82)
“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不过其最近流行的意义则始于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的《后现代状况:一份关于知识的报告》(The Postmode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79)。”(P82)他反驳哈贝马斯,认为哈贝马斯才是保守主义,“在利奥塔看来,哈贝马斯意图延续的启蒙规划只不过是又一个尚未成形的权威,笼罩一切,包罗万状,对一切提出解释,和基督教、马克思主义,还有科学进步的神话并无二致。这些‘元叙事’(metanarrative)以解释和确证为目标,可实际上都不过是幻象,有了它们就可以压制差异、对抗和多样性。于是,利奥塔拿出了后现代主义著名的定义:所谓后现代主义就是‘不再轻信元叙事’。”(P83)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于1981年出版了《仿真》(Simulations),他的作品“体现出通常所谓的‘真实感的丧失’,这种观点认为,当代生活中,电影、电视、广告的影响无所不在,从而导致真实与想象、现实与幻觉、表象与内在失去区别,结果产生了一种超真实文化,而上述对立各项之间的边界也变得模糊不清。… …要是符号并不指向什么内在现实,而仅仅指向其他符号,会怎么样?整个系统就变成他所说的拟像(simulacrum)。于是,他用仿真 (simulation)替代表象(representation)。符号经历了一系列阶段,才到达现今的空洞阶段。”(P84)他认为符号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符号代表着基本现实;2.符号误现或扭曲现实;3.符号掩盖真相,没有什么与符号对应的现实;4.符号完全同现实脱离,不再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真相与拟像之间的分界被打破,一切只不过是模式,是图像,一切徒具外表,缺乏内在深度。鲍德里亚称此为超真实(thehyperreal)。(P85)
心理分析批评
心理分析由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发展起来,一直质疑声不断(其被攻击主要还是因为非科学的学术模式和过于浓重的男性主义色彩)。佛洛依德用以构建学术体系的主要概念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压抑、升华;
2.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划分;
3.婴儿期性欲(infantile sexuality)意在说明性欲并非在青春期才出现,而是早在婴儿期;
4.俄狄浦斯情结;
5.利比多作为驱动力由三个阶段:口腔期(the oral)、肛门期(the anal)、阴茎期(the phallic)。利比多还可以分两个方向:爱洛斯(Eros, 希腊语“爱”之意)即生存本能和萨拉托斯(Thanatos, 希腊语“死亡”之意)即死亡本能;
6.关于心理过程有一些术语:作为两种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的移情(transference)和投射 (projection);还有类似的心理机制叫做屏蔽性记忆(screen memory),“它是一种本身琐碎、微不足道的记忆,可是其功能却是掩盖更为重要的记忆。”(P95)
7.弗洛伊德式走神(Freudian slip)指的是动作倒错,“即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材料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例如口误、笔误以及其他一些不自觉的行为流露出来。”(P95)
8.梦的工作机制:“包含移置(displacement), 即一个人或一件事由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人或事去代替,这种相关或许仅仅是语音相近,也可能是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替换;其次,它还包括凝缩(condensation), 即一系列人、事、 意义在梦中结合在一起,由一个形象所代表。”(P95)由此梦和文学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因此文学批评家才会使用精神分析如此得心应手。
把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层面发扬光大的两位理论家是荣格和拉康,而其中对于批评理论影响巨大的是拉康(戴爷就收到了拉康理论很大的影响)。拉康1936年提出“镜像阶段”(mirror stage)理论,他认为我们要重新回归无意识本身——无意识并非混乱的一团而是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因此她认为“无意识有着与语言同样的结构。”(P107)“拉康说,弗洛伊德辨别出‘梦之工作’的两大机制——凝缩和移置,而这对应于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确定的语言之两极——隐喻(metaphor)和换喻(metonymy)。”(P108)拉康“把笛卡儿的话逆转为‘无思故我在’(Lodge, p. 97)。也就是说,真正的自我在于无意识之中。”(P108)“拉康‘解构’了主体的观念,不再把主体视为意识的稳定集合,我们也难以再把小说中的人物看成独立存在的人,而只能把他们看成聚集在一个专名之下的一簇能指,这自然也要求一套完全不同的阅读策略。”(P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