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尽识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被赋予了“多愁善感”的头衔,此话并不是无凭无据,看看凡有关青少年之类的杂志和各类大赛,那些同龄人的文章都可用一个感受形容——唉!愁……愁?我翻阅字典,愁是指忧愁。忧愁,词典上说:忧愁,是指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事而苦闷。老一辈人们天天念叨着,变化大啊,共产党好啊。他们生活的如何,我已经不去想了。但生活在当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这富足的生活中,我们吃穿不愁,身体强壮,可以坐在偌大的校园,与一个教室60多个同学共同学习,有的同学可以住着100多平米的房子,有的同学成天去小超市把饮料当水喝,这样对于我们可以用奢侈来形容了,那么在愁什么?
最近几年一直在流行着一个词“理解”。好多同学大呼“”理解“”万岁!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原因吗?我也在一段时期与父母关系很僵。我理直气壮称它为“代沟”。政治书上专门有几章是讲这个问题的,但是能用于实际的人屈指可数。直到有一次,我在作文中写于父母的一次矛盾,用了一句“只怪我们不了解父母的内心世界”却被语文老师改成了:“只怪我们没敞开自己的世界邀父母走进”。我愕然。这句话让我深深震撼了,而我也明白了理解是基于双方的。后来与父母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其实父母是爱我们的,只是我们却因为去追求所谓的“理解”而忽视了对父母的理解。
红遍半边天的“80后”作家对同龄人影响可谓深矣。无论是郭敬明,还是韩寒,他们的书都是十分忧伤的笔调。书上的生死离别,爱恨纠缠叛逆不羁,让不少人深深沉溺。于是,大概从那时,我们的文字里多了一样东西——“愁”。在我们校刊反馈栏中读到一位同学的意见:“写出我们五彩的校园生活,亮出我们灿烂的青春风采,世界处处有欢颜,哪有那么多悲壮和阴暗?!”校编说,思想感情普遍忧伤也令他们困扰。由此可见,这种本不应该出现在我们之中的成份,不过是一些同样强说“愁”的“学长”“学姐”们影响了我们本应阳光灿烂的心。
其实愁是存在的,湖南怀化的洪战辉母亲离去,父亲疯癫,妹妹是父亲捡来的,他从小就担起家庭的重担,入选当年的感动中国人物。教育部发出向洪战辉同学学习的号召。他却从未提及愁,他说他感谢生活,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性格;过早就调零的吴子龙,在短短几年中演绎着自己生命的绝唱。作书《谁的青春有我狂》,人称之为文坛天才,尽管癌症无情的吞噬着他幼小的生命(90年出生),他却从未有何愁,他在博客上写道:“一次大手术(长达18个小时),二次胸穿,三次骨穿四次病危,五次转院,六次化疗,七次吐血八个月头顶空空,九死一生,十分快活!”多么令人震撼的语句!霍金可是家喻户晓,这位不能活动,全身瘫痪,只有2个指头能活动的科学家,开创了科学界超空间领域的研究。有人问过他卢迦雷病使他如此,上天是否不公平?他说:“我还有眼睛可以看,还有大脑可以思考,有家人的关心与爱护,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也没有用愁来形容自己的生活。他们虽“尽识愁滋味”,却早已有了一颗坚强积极的心。
我承认,我也是属于一种“强说愁”的孩子,我也写那样抑郁的文字,自以为在快乐的边缘成长。但是我想当我真正的长大之后,面对一切的挫折与困难,在萧瑟的秋风之中,我会微笑而释然:“秋景真是美啊!生活真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