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冲刺复习题:欧洲中世纪文学

目录

  • 一、圣经与基督教思想对欧洲文学的影响。
  • 二、简述《神曲》的艺术特色。
  • 三、分析《罗兰之歌》中的罗兰形象。
  • 四、西方的骑士文学与中国的武侠小说比较

一、圣经与基督教思想对欧洲文学的影响。

基督教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整个精神领域占统治地位。
第一,基督教垄断教育,排斥一切异教,使古希腊罗马文化遭受空前浩劫,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学的继承关系被割断。
第二,神权统治使欧洲社会思想和一切文化艺术程度不同的染上了宗教色彩。
第三,教会文学占统治地位,它的梦幻性、寓意性、象征性影响了其他各类文学表现手法的形成和发展。


二、简述《神曲》的艺术特色。

1、独特的艺术结构。
全诗结构精心构思设计、极其严密,无懈可击。全诗三部分,每部分 33篇,加序曲,合成100篇。各部长短大致相等(4720/4755/4758), 采用连锁韵律法,并且三部结束均用“星辰”收尾。此外,还按照“三、九、十”数字概念,组织成篇,如诗分3部,每段3行,三界各为九层,“天堂”另加一天府,合成“十”的整数。能唤起读者对它那种对称、工整美的感受。

2、运用梦幻、象征寓意手法,幻想与真实相结合。
整个故事就是一个象征。森林(中世纪的黑暗);狮子(封建统治者的野心);斑豹(逸乐好财的政治野心家);母狼(贪婪的教会);维吉尔(理智和科学);贝(信仰和神学);地狱(教会统治下痛苦的现实);净界(从现实到理想必经的痛苦过程);天堂(力争实现的理想社会);三界的旅程(人类从悲惨的现世通过忏悔和道德改善,进入至善至美光明幸福的境界);星辰(光明必然照耀人世)。再如《净界1》看守大海的卡图(“意志”,因其生前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愿失去自由。)《净界29》中,半鹰半狮的怪物象征耶稣,“车子”(教堂),车右起舞三贵妇象征神学三美德:白色(信仰)、绿色(希望)、红色(慈爱),在左起舞四贵妇象征行为四美德:谨慎、正义、勇敢、节制;三眼女子,代表过去、现在与未来。《神曲》就这样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大量采用寓意隐喻手法,因此许多地方“如同紧紧关闭着的大门,上了锁,但钥匙却丢失了。”

3、语言运用_上的首创精神。
诗人打破了中世纪文学只用拉丁文写作的框框,第一个用意大利俗语写作。但丁主张将各地俗语去芜存精,以形成合乎理想的“光辉的俗语”,即意大利全民族的共同语。《神曲》为其光辉实践,这对于解决意大利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


三、试论《神曲》丰富的思想内容。

长诗通过对三界的游历描写,展示出整个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和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是一部中世纪的真正的《伊利亚特》(别林斯基语)。

(1) 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意大利社会生活。其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于揭露意大利的社会现实方面,如教会的贪婪腐化,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以及城市市民的贪财好利。

A、对教会罪恶的无情揭露和愤怒谴责。
在意大利,教会是阻挠民族统一的最大障碍。但丁首先将矛头对准了教会,认为当时社会的罪恶应归咎于政教合一。“今日罗马教堂,把两种权力抱在怀里,跌入泥塘里去了,它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净界·16》)还说它是“城市祸害的起源。”(《天堂·16》)造成了意大利的内战和混乱。但丁在《神曲》中否定了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对僧侣阶层买卖圣职、敲诈勒索的罪恶行径愤怒鞭挞,说他们是“穿着牧羊人衣服的豺狼”。他一反正统的宗教观念,把为非作歹而又神圣不可侵犯的教皇扛入阴曹地府。已死的尼古拉三世,仍在世上的罗马教皇逢尼斯八世、克里门德五世,统统被安排在地狱第八圈受酷刑。对教会罪恶的尖锐谴责,显示了《神曲》巨大的进步意义。雪莱说:“但丁是第一个宗教改革者”。这也是但丁作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

B、对暴君、叛徒、卖国贼、自私自利之徒及一切人类奸贼的猛烈抨击。
古代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当时意大利北部的君主和代表封建贵族利益的基泊林党的党魁等,其灵魂都被打发在血沟中浸泡、受煮(《地狱·12》)而对叛徒、卖国贼,则将之打入地狱最底层,让他们永远冻结在冰湖里,还亲自用脚踢他们的头颅,拼命揪他们的头发,表现了对变节投敌之徒的切齿痛恨(《地狱·32》)。那些出于无奈自私目的,在政治斗争中态度暧昧、左右摇摆的骑墙派,在地狱第一层外面专门安排了一圈走廊,收容他们的鬼魂。但丁还对早期资产阶级的贪婪自私,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关系的罪恶给予了尖刻的指责。

(2) 给予中世纪文化各领域以艺术性总结。
诗人游历三界,通过对游历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人物的描写,对中世纪文化的各个领域做 了艺术性总结。如《地狱·4》中维吉尔的话和但丁自己的叙述反映了中世纪对古希腊、罗马诗人 哲学家和科学家以及阿拉伯哲学 医学家的认识和评价;《净界11》中手抄本彩饰画家阿台里西和但丁的谈话反映了意大利绘画发展的情况:《净界·24》中诗人巴那冈答和但丁的谈话反映了意大利抒情诗发展的情况。尤其是维吉尔和贝两位向导用答疑的方式,广泛阐述了当时哲学、科学和神学上的重要问题和理论。因此,《神曲》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起了传播知识的作用。

(3) 透露出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正是作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最主要标志。
上述对教会黑暗与罪恶的愤怒鞭挞,已经有力显示了《神曲》是近代文学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前奏,除此而外,尚有:

a、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现实活动,提倡学习知识。
诗人随处流露出对现世生活的浓厚兴趣,与宗教认为人是上帝的奴仆,“知识即罪恶”的蒙昧主义说教相反。但工以人为本,一再强调人的自由意志,认为这是上帝“最伟大的木作”。他以维吉尔对自己的教诲,说明人不应懒惰、贪图安逸,不要无声无息地度过一生,要战胜困难,做一番事业来。他赞美维吉尔为“智慧的海洋”,通过俄底修斯的口指出:“人不能像走兽一般活着,应当求正道、求知识”。而自己创作《神曲》,就是“为了对万恶的世界有所助益”。

b、同情世俗爱情,某种程度上具有反禁欲主义的意义。
在地狱第二层看到那些为爱而死的灵魂(美女海伦等),在狂风中不停地飘荡,诗人“心头忽生怜惜,为之唏嘘不已”。听了佛兰采斯加讲述她和保罗因相爱而被杀的悲剧,更痛苦到极点,“竟 昏晕倒地,好像断了气一般”。美少女佛兰采斯加由于政治原因被迫嫁跛子祁安品托,恋情显露 双双被杀。面对这对在地狱中仍互相缠绕在一起的灵魂,但工激动得难以抑制。但工何以激动到 如此难以自制的地步?是否触动其内心深处的隐痛?他那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对贝的含有肉欲的 性爱,像突然从地下涌出来的喷泉,使他难以自制。可基督教“不许奸淫”四个字使他面对佛与保特与瑟,面对自己赤裸裸的心默无一言。

C、对古典文化的推崇。
诗人对“候判所”里古希腊、罗马的诗人、哲学家、政治家流露出深深的敬意,高度赞扬维吉尔:“你是众诗人的火把,一切的光荣归于你!……你是我的老师,是我的模范”(《地狱·1》),对其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这种对待古代文化的态度与教会的态度背道而驰,可以说是文艺复兴 的先声了。

(4)《神曲》的矛盾二重性
宗教观上的矛盾:一方面,深刻揭露教会的黑暗,用圣经的教义来揭露教会、僧侣;另一方面又肯定神的存在,甚至把神学置于理性和哲学之上,肯定宗教信仰,把基督、圣母、圣徒们、十字军战士送上天堂,把不信上帝的“邪教徒”和否定死后有婚灵的哲学家打入地狱,还把生于基督之前的异教徒置于地狱候判所,认为只有神学和信仰才能使认认识最高真理,达到至善境地。政治观上的矛盾:一方面反暴君、反叛徒、反党派纠纷,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另一方面,有无法看到祖国实现统一安定的现实道路,只把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身上,流露出对享利七世的景仰,把天堂的一个最高位置预留给他,这是政治幻想的表现。

思想道德观上的矛盾:一方面主张理智要从愚昧中解放出来,爱情要从禁欲中解放,文化要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随处流露出禁欲主义的气息,仍把殉情的恋人作为贪色的罪人置于地狱,把苦行禁欲教派的始祖圣·佛兰四琐放于天堂,让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贝拉代表贝引导但丁见到“三位一体”的上帝,还把古代文化大师安排在候判所等到裁判。


三、分析《罗兰之歌》中的罗兰形象。

《罗兰之歌》是中世纪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最初源于民间行吟诗人的传唱。故事梗概是:法兰西国王查理远征西班牙,马西里国王派大臣向查理求和,查理听从罗兰(查理的外甥)的建议,让甘尼仑(查理的妹夫)出使谈判,甘尼仑因此怨恨罗兰,决定和敌人同谋,使大将罗兰及其随从中计,在昂赛瓦遭敌袭击而亡。查理为罗兰等将士复仇,征服了西班牙,叛徒也被处死。

罗兰代表的是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他身上折射着整个欧洲中世纪的时代精神。

首先,罗兰虔信上帝。他是虔诚的基督徒,和其他基督徒一样,进入天堂与天使同坐是他的最高追求。罗兰的灵魂得以升天的前提条件是对上帝的虔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伏在陡险的山坡上,向着西班牙的地方,用一只手,他痛击自己的胸膛,上帝我祈求你,以你的善良,将我的大小罪过加以原谅,一切罪过从我出生的时光,一直到我最后遭到死亡。”他把右手手套向天高扬,天使这时从天而将。

再者,罗兰忠君爱国。忠君和爱国紧密联系,战乱频仍,封建割据,人们渴求和平、安定、团结,公元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初,最强大的君主是查理大帝,人们把建立和平、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这位封建君主成了和平统一的国家的象征了。罗兰对查理大帝的忠诚反映当时人民对上升中的封建集权势力的期待和建立一个能抵御外侵,平定内乱,使人们安居乐业的封建专制国家的要求。生命垂危的罗兰,心里想的是可爱的法兰西以及他的国王查理,为了国家荣誉他死而无撼。

最后,罗兰具有一般英雄的共同特质,同时又与古代英雄不同。他虽然也注重个人的尊严,但最终是统一到了服从国家尊严的高度。作品也不再强调考验英雄的外在的自然条件,而是更注重表现英雄的精神品质,罗兰不再是阿基硫斯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作品中也反映了罗兰身上的弱点,如固执、任性等。


四、西方的骑士文学与中国的武侠小说比较

相同点:主题都是主持正义,扶弱济贫,乐于助人,重言诺、讲信义、忠诚耿直等;思想内容上,都表现正义与邪恶的冲突,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规律;行为特征上,都是敢于冒险,勇猛顽强。

不同点:
(1)“正义”与“邪恶”的判断不同。西方骑士以政治和宗教的利益为准则,封建君主和基督宗教是正义的化身,而背叛君主以及异教的行为都是邪恶的行为,应当予以铲除;中国的武侠以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伦理观念作为标准,人间的欺凌和压迫,强暴恶行都是“非正义”和“邪恶的”,因此他们要锄暴安良,伸张正义。

(2)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不同。西方骑士行侠原动力来自阶级地位,骑士指责和宗教情绪以及对某个贵妇人的爱情,抱着建功立业、升官封爵的信念,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中国武侠行侠出于侠义精神,个人的良知,不具有个人功利性,“替天行道”。

(3)在行侠环境上,西方骑士一般在神妙的环境中,中国侠士在现实环境中。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外国文学史冲刺复习题:欧洲中世纪文学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