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灵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问题,其背后都涉及一个自我的问题。其实,每个人困惑的背后,都是对自我的一种寻觅和探索:我是谁?我的生活有什么价值?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些看似是哲学家们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困扰着每个平凡人的内心。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搞心理咨询时,一般不就事论事,不会局限于对方的困惑到底是恋爱问题还是工作问题,而会去想,如何帮助对方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一种自尊、自信的自我形象。一旦一个人的健康自我形象恢复了,对自己有信心了,你就会发现,那些问题自己就迎刃而解了。
我最喜欢的花是莲花,因为一方面它特别清雅高洁,另一方面它又是从最朴实的地方成长起来的。它的这种高洁与环境没有一种隔阂感。我最喜欢的树是菩提树。因为我觉得它是智慧的象征,而且它非常清净。我最喜欢的动物是马,因为它不仅优雅,而且非常有力量,还很温顺。我最喜欢的食物是茶。因为茶,特别是清茶,清幽淡雅,令人回味。我最喜欢的乐器是口琴,因为它的声音悠扬而深邃。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是竹筏,或者说是小舟。因为我觉得从江上顺流而下的感觉非常好。我最喜欢的颜色是深蓝色,就像大海,宽广又深邃。
如果要做一种花,我会选择做蝴蝶兰。因为我觉得它最漂亮。如果做一棵树,我会做白桦树。因为它笔直,且有着白色的树皮,非常的醒目。如果做一种动物,我会做鱼。因为我很喜欢游泳,即使只在水里泡着我也很开心。如果做一种食物,我想做苹果。因为我很喜欢吃苹果,而且一般人也都喜欢苹果。如果做一种乐器,我想做钢琴。因为这是我的一个心结。小时候学过钢琴,但是没有坚持学成。我最想做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因为很喜欢骑自行车的感觉。就是那种能够把握自己的进程,而且有清风吹过身旁,感觉很好。
我最喜欢的花是莲花。大家肯定记得,中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做《爱莲说》。我非常欣赏那种能够在乱世,或者说是在世道比较黑暗的情况下洁身自好、保持内心的人。我最喜欢的树是白杨树。大家一定记得作家茅盾写的《白杨礼赞》。我想大家一定都希望具备白杨树那样的挺拔、坚强、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品格。我最喜欢的动物是水母。它是一种软体的动物,我非常欣赏它那种自由的特点——在海洋里可以任意遨游,而且在任何环境中它都可以做到伸缩自如。我最喜欢的食物就是蜜橘。因为蜜橘一开始比较酸涩,但成熟之后却很甜。我觉得这就像我们一般人的经历,刚刚经历某些事情,觉得比较痛苦,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反倒变成美好的回忆。我最喜欢的乐器是吉他。但是现在还不会弹,正在学习之中。我最喜欢的颜色是橘黄色。因为我比较希望自己显得外向一些。
我们假设自己是苹果,却不喜欢自己,因为圆溜溜的,不好看,我们老羡慕人家香蕉,弯弯的,黄黄的,细细的;又比如,有的同学会因为自己个头矮,讨厌自己,而老羡慕别人长得高;也有同学因为人家身材苗条自己肥胖而自卑。常常也有同学因为自己的家境不如别的同学而自卑,在班上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听到别人来自大城市,家境富裕,应有尽有,而自己来自一个偏远的山区,上学都是用的助学贷款,于是,很不好意思,瞧不起自己。也有的同学因为某一科成绩比不上一般同学,或者某一方面的能力不如别人,诸如口才表达,因此而自卑。试问: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他们看不到自己独特的价值,盲目和别人攀比,不接纳自己的独特性,由此挫伤了自信心。
生命的唯一意义在于活出真我,并完成那充满各种潜能的明天的我。我们活着,我们要做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活得健康快乐,活出真实的自我,就行了。你是什么样,我是什么样,无关紧要,不需要攀比。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人活得不真实,比如活在别人的眼里,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以别人评价的高低来判断自我的价值高下。当受到很多表扬,当获得了某种荣誉称号,当评上奖学金或者是考上研究生,他就会觉得自己特别有价值,很高兴。但是,当在某一件事情上失败的时候,突然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很自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很彷徨。甚至于很多人搞不清楚“我是谁”。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多样的角色,比如说做老师、做姐姐、做父亲、做领导,每个人都要在社会生活中胜任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成熟的过程。倘若不是如此,我们很难在社会中生存发展。但是我们要记住,那个角色还不是你本身,还不完全是你,你有你独特的个性,你有你独特的欲求,你有你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你是一个真实的生命。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活在伪装下,活给别人看,那么,他就失去了一个真实的我,会产生很多的困扰。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潜能,各不相同。比如,有人逻辑思维能力强,数理化学得出色;但形象思维能力相对差一些,外语水平不高,语言表达不够精彩。有的人恰恰相反,形象思维比较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外语、语文学得顶呱呱,一做数学题就卡壳。这种情况很常见吧,说不定还发生在在座有些同学身上。再比如,有的人体育能力棒,有的人音乐天赋高,有的人操作能力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潜能,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潜能,活得像自己。正如有的人没有能力从事科学研究,但修理东西的手艺特别精巧,我们毫无理由贬低他,他也毫无理由贬低自己,因为这就是他自己的一份价值。
生命的每一刻都要求真实,任何人若不真实过活,死亡立刻随之而至。当然,这里主要指精神上的死亡。那么,如何才算真实地活过呢?答案在于:发挥自我觉醒的能力、理性和爱心,以至超越自我奉献,达到新的和谐,并与世界合一。也就是说,生命的目的是活出自己真实的价值,而且保持一种对自我的敏感度,不断去体察自己。
他发现导师对和他同去的另外一名博士同学的论文更感兴趣,强烈的攀比心理使他心态极不平衡,最后,他杀害了他的导师和那位博士,自己也自杀了。这一悲剧事件震惊了世界。他智商那么高,读到那么高的学位,但这并不代表他认识了自我,他有了自信。其实他的内心具有自卑感,不安定感,他活得不真实,没有一个健康的自我形象,他不能容忍自己稍稍差一点,而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我听到有人敲门,一会又不敲了。我出去一看,吓我一跳。门口站着一位小伙子,脸色苍白,目光呆滞,第一感觉看得我好恐怖,我立刻想到小时候课文上写的“没有灵魂的躯壳”,因为你丝毫感觉不到面前这个生命的存在。我伸出手握他的手,他把我的手握得很疼,我感觉到握手的劲已经不正常了。后来,我们进屋,谈了20分钟,我感到我无法帮助他了,因为他的问题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围,需要到医院去治疗。送走这个同学之后,我的心里特别沉重。
每个人像照镜子一样随时在观察自己,然后对自己有个评价,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决定了你是自卑还是自信。有人总是观察自己的弱点,老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有人就能够欣赏自己独特的地方,赞赏自己的优点,这样,他的自我认识就比较满意。自我体验是对自己的感觉和体验,你是自尊自爱还是自卑自怜,你是经常自问自责还是常常有成就感。自我调节也是重要的部分,成熟的自我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小孩子想发脾气就发脾气,不管什么场合,什么时段,这是失控;而一个成年人能自律、自强、自我监督。
记得有一次讲课,一名一年级的小个子女生给我递了一张纸条,说:“老师,我特别自卑,因为我们家在山区,而且,我觉得我个子长得矮,皮肤黑,我像是一只丑小鸭,我不如别人,甚至紧张到进老师的办公室,都要犹豫半天才敢敲门,您说,我该怎么办?
有些人总是背负着过去沉重的包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有的人则怀念自己过去的辉煌,责备自己为什么现在不再辉煌。请记住,今天永远是最真实的,如果我们省下那些彷徨中的精力,都用在对今天的付出上,那么,我们能够做成多少事情啊。
人要发展,离不开欲望,因为我们要有理想、有追求,这种驱动力让我们不断上进,不断进取,由此,我们的潜能才能被开发出来,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实现。当然,目标过高也不行,容易导致压力太大。
有些人迷迷糊糊,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这时,你可以列一张表格,看看你最需要什么,然后看看你的行为是否符合你的需要,做做调整。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应该珍惜的,什么是应该抛弃的。一个人不可能抱着所有东西不放。该珍惜的一定要珍惜,该放弃的要毫不吝惜地放弃。什么都抱在手上,往往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而且搞得自己压力很大。
你希望做到什么,现在努力,能达到什么水平,要有正确的评估。有的同学正是缺少这样的评估,或者自我目标定得过高,或者看见人家有个高目标,很是羡慕,发誓自己也要做到这一点,但是能力又达不到,结果屡屡产生挫折感。相反,倘如目标很明确,且是能力范围所及的事情,就会越来越有自信。
我又不是神,我也是人啊。倘若我天天笑,从来不生气,那我就有毛病了,精神不正常。(笑声)每个人有各种情绪是正常的,对自己的情绪有清楚的认识,知道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做出超越正常范围内的事情,就够了。
我们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孩子,当分数没有达到令老师满意的程度时,你得不到肯定和鼓励,你开始怀疑和否定自我,这压抑了很多人的发展潜能。
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人越被别人尊重,他就越自尊、自信、快乐,同时,心理安全感越强。相反,一个人经常遭受谴责,他一定非常恐惧不安,做事紧张,放不开,容易焦虑,比较自卑,比较抑郁,甚至有猜疑心理。
我们有些同学其实自身很棒,但是,一谈起话来,就显得紧张,特别是到就业面试的时候,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面试就那么短短一段时间,你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就错过了不可再得的机会。由于害羞,学校很多有益的活动,有些同学却不敢尝试,只是当当观众,看着别人展示自我。害羞背后的实质,其实仍然是不够自信。
自傲的实质,是内心的不安全感怕被别人看出,于是故意显得比别人强,这也是自我意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很多同学在家中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来到大学之后,一时半会习惯不了,仍以自我为中心,于是,我行我素,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宿舍里和别人处不好关系,班级中最终被疏离。这也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因为他不知道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和人相处,要尊重别人,与别人协调。有的同学则是自我矛盾的,有时很自傲,突然受到挫折,又自卑得不行,从巅峰一下子跌到低谷。
有些人不敢暴露自己的想法,没有安全感,自我防御特别强。而一旦将自我封闭起来,对自己的了解就越来越少,同时,借助于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他人是一面镜子,我们常常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吸取这些优点,我们可以逐渐完善自我。而且,通过别人对我们的肯定,我们能够更多地掌握自己的特征。
你不和别人交流,封闭自己,你就永远对自我处于不确定的状态,难以突破心理盲区,你就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这样,你就常常不够自信。
有效控制自我,具体有这样几点:其一,把感情的出口放宽,心胸要开阔,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烦恼,甚至想不开而采取过激的举动。自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知道,曾经有一位研究生自杀,就是因为过去自己学习成绩很优秀,读研究生后,因为外语不如别人,开始自卑。渐渐的,他觉得自己每一个方面都不如别人,越来越自卑。最后,极度的自卑导致抑郁症,他自杀了。当然,并非是某件小事导致了他的悲剧,而是长期以来的,他就存在一种个性上的缺陷:心胸狭窄,缺乏自信,不能控制自我情绪。
当你多留心观察美丽事物时,你的心情就会舒畅。但是,生活中总有很多人,死死拽住那些不高兴的事情,譬如考试发挥不理想,和同学闹别扭,钱包丢了,于是,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心里放不下这些烦心事,觉得生活总是缺少快乐。
莫把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这样有助于自身潜能的发挥。生活要有弹性,而有些人一点也不讲究弹性,一味埋头苦学,成天抱着书本,不知道学习之外还有很多精彩丰富的事情。
思维缺少弹性、喜欢钻牛角尖的人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我发现,一些理工科学生由于受到的逻辑训练比较多,喜欢追求唯一的答案,因为科学正是如此,但生活并不如此啊。生活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不是说除了黑,就是白,灰色也可以。如果硬要把解数学公式的逻辑运用到生活逻辑当中去,那就陷入误区,钻进去却出不来了。所以提醒大家,思维保持弹性,给自己留下余地,这样就不容易被困扰。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甚至不幸,于是,我们要学会调整自我。有了问题,首先自我调整;不行的话,找可靠的好朋友诉说,把情绪宣泄出去;实在不行,可以找专业人士,比如北大校内的心理咨询机构。不要以为去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有精神障碍,心理咨询有利于帮助完善自我。当你遇到心理困扰,自己又找不出什么原因时,老师也许可以帮你找到,从而协助你走出心理误区。在一个人拥有积极、乐观、快乐的心态时,他的潜能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挥,因为这时,他的反应会敏锐,记忆力会提升。相反,如果一个人心态消极,经常紧张、焦虑、悲观、抑郁,他的记忆力会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做事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