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再有一个J.D.塞林格,用诙谐又粗鄙的文字,让人开怀又令人神伤。也许读罢,读者并不能领会他旨在诉说什么道理,也可能在合页的那瞬顿悟一切。这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口碑不一,却仍经久不衰。
如若没有走进霍尔顿的内心,你一定会对这个玩世不恭的问题少年嗤之以鼻,认为他是自作自受。但当你真正了解他,又定会对发生的一切唏嘘不已,抱以同情又引发对自己的一番深思。
当前路未卜,迷茫便会接踵而至。即使有至亲挚友排忧解难,但当真的直面无助,人们却深感无人倾诉,只能独自承受。敏感且易怒,无常亦消沉,像霍尔顿那样抽空灵魂,任由精神痛觉蔓延全身,麻痹自己走向毁灭。
如果几经转学让他对学校初生怨念,那么被潘西开除就将憎恨推向高点。他对周遭充满恨意,却对其实是因迷茫和孤独使然浑然不觉,只觉是出于个性,又带着几分洒脱。也许他对斯潘塞先生就他被开除一事的说教真的烦不可耐又满不在乎,也许他对学校万人空巷的球赛和集体荣辱确实漠不关心,也许他与斯特拉雷德大打出手仅是出于对简不可言说的情愫,也许与令他厌烦的阿克利厮打玩闹并非孤独作祟,也许一切如他所言那样云淡风轻,那当他站在已陷入酣睡而寂静无人的深夜,收拾行囊独自离开时宣泄地一吼,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失落与无助。纵然他认为在学校完全是虚度年华,但当真的离开,才猛然发觉自己步入了人生的盲点,不知何去何从。
嘴上言说着无所顾虑,但心生愧疚与恐惧的他选择游荡街头不愿回家。在纽约的几日,无所事事的他在自甘堕落的边缘徘徊,体味着极致的迷茫与孤独。他痛恨虚伪卑鄙之人,却在面对同学母亲时谎话连篇,与酒吧初识的女子高谈阔论,将伪善演绎更甚。但他其实本性善良,为仅有一面之缘的修女慷慨解囊,身无分文还心系要送给妹妹菲比的礼物。他自诩深谙世事,在酒吧里伪装成熟渴望买醉,但其实他本性淳朴,召来妓女宁愿挨打也不肯更进一步迈向堕落。他以为可以淡泊情感,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真情的不屑,却在每个孤独的瞬间暗自神伤,渴求陪伴。这就是他,心口不一并非不善表达真情实感,而是出于对本心的逃避。
人们总是如此,羞于直面自己最真实的情感,疲于用拙劣的演技掩饰内心。他急于逃离斯潘塞先生的教诲,并非出于对说教的厌烦,而是怕对老态龙钟的老先生心生怜悯,亦是怕字字诛心让他在麻痹中渐渐清醒;他深爱逝去的艾里,心念妹妹菲比,并非是在孤独中才滋生的情感,爱是他被赋予的天性,更是本能使然;他与斯特拉雷德动手,并非认为辜负会是斯特拉雷德对简的必然所为,而想拨却未拨的电话号码,也不是真的顾虑简是否在家,只是因为她深爱着简,想到她与别人缠绵时不由分说的愤怒,在爱面前的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他从没把爱意表达完整,所有不可言说的情愫,都揉进了那句“她总是把王棋放在后排不动”;逃离安托利尼老师的家,并非他真的臆断老师对他的抚摸是出于变态的动机,他明白,这个令他敬佩的人,其实是害怕他会像那位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死去的学生一样走上殊途,不愿自己的衣襟再沾满一个孩子的鲜血。霍尔顿深知自己的内心,但正因如此,他逃避的过程才更显痛苦。
霍尔顿还是回了家,带着顿悟,也带着期盼,重新开始生活。也许他一直的疑问也有所解惑:“凛冬将至,中央公园的鸭子究竟归去何处?”他用这个隐喻发问,当境遇似气候一般跌入冰点,人究竟该何去何从?迷茫孤独中的人总有去处,坦然且坚忍的人会像安托利尼所说,为了某个理由谦卑的活着而不是壮烈的死去。冬去春来,他们会带着寒冬留下的隐隐痛楚,继续前行,不问归路。
我和这个主人公何其相似。
我们一样不擅长动脑子,内心下意识认为自己是个纯粹的笨蛋,跟那些聪明的家伙不是一路人,自己困窘的思维别人无法理解。
我们都一样对年龄充满了敏感,极其害怕老去,看到老年人皱巴巴的皮肤就感到恶心和难过,看到老年人缓慢困难的移动毫无生气的话语就害怕自己将来也会变成那样。
我们的心态都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与其说是童心依在,不如承认是单纯地智商低下罢了。这笨笨的大脑让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与别人相比总是慢了那么一拍,明明是想帮助别人最后搞得却像是故意添乱似的。
我们都一样的孤单,走走停停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还是孑然一身,形单影只,也没遇见一个可以携手同行的人,无论是朋友还是家人对你都无法理解,所有的负面情绪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呆在角落里消化掉。
我们都一样的迷茫。同样都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面对如此木讷呆板的我们,还有哪一条路可以让我们走下去呢?
所以在这本书中,虽然我并没有阅读到可以摘录的有启发意义的文字,但是这本书却值得让我阅读下去并进行反思,因为我在主人公身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