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道德经》老子(下)

8.百无一用是书生

在同一社会里智者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些智者的思想既适应了自己时代的需要,又迎合了普遍的社会心理,因而他们的思想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他们的学说成了一时的“显学”,他们本人自然也成了“思想精英”或“精神领袖”,人们称他们为“导师”“圣人”“天才”。有些人的思想则落后于自己的时代,他们的学说被人视为“老古董”,他们本人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冬烘先生”。另有些智者由于其思想大大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尽管他们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可就是没有人能理解,更没有人去实行;尽管他们的言论有宗旨,行事有原则,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学习体会,更没有人愿意遵守和效仿。

譬如当全社会的人都在“奋勇争先”的时候,我们却倡导“甘居人后”;当人们都崇尚“雄强”的时候,我们却提倡甘于“雌柔”;当人们都变得圆滑机巧的时候,我们却主张笨拙淳厚;当人们都艳羡富贵的时候,我们却强调清贫自守;当人们都在学习“竞争”的时候,我们却宣扬“退让不争”“忍辱含垢”,难怪我们的学说被世人所冷落,难怪我们自己被大家视为“怪人”了。


第七章 进与退

如果大家都将眼光盯在“前边”和“上头”,都想自己“上榜”而不想“落榜”,无形中就产生了残酷的竞争,并恶化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人相互暗算和倾轧,使大家彼此牵制和拆台,最后形成了霍布斯所谓“人对人是狼”或萨特所谓“他人即地狱”的可悲景象。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河谷之王,就是因为江海甘心居于河谷的“下面”,因而百川愿意奔向它,归附它;如果像我们人类一样总想“高高在上”,百川会向它那儿流去吗?江海会成就它的汪洋浩瀚吗?老子所说的居“卑”处“下”在“后”,并不是要人们意气消沉,要大家自甘颓废,而是强调人应该有一种谦卑的品格,一种无私的精神,一种博大的胸怀。不用说,老子更不是要教人们学会“精致”的狡猾——为了将来“领先”,现在有意“居后”,为了以后爬到“上面”,现在装模作样地处在“下边”,就像西方政客们拉选票时取悦民心那样。这种行为既自私又虚伪,比那些明目张胆要“抢先”“靠前”的人更可恶。江海难道是想成为江海才处在“下方”的吗?是由于它甘心情愿处在“下方”才成为江海的呵!


1.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谁不希望听到掌声?谁不想得到鲜花?谁愿意遭人唾弃?谁乐意被人怜悯?难怪谁都有其人生的优越感目标,每个人都想“超越”别人。在从政的人中,胸怀“霸气”者想当万民之主,有经纶之才者想拜相封侯,胆大强横者想独霸一方,甚至连落草为寇者也想“占山为王”。男歌唱演员希望成为歌坛“歌王”,女电影明星希望成为影坛“皇后”,体操运动员希望成为“体操王子”,诗人当然也希望摘下诗坛桂冠。“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这是昔日皇帝的野心。“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当今领袖的壮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这是从前文人的人生追求。“要么成为大公司的总管,要么站在学术界的前沿。”——这是眼下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这是古代妇女对自己“居”社会“上头”丈夫的自豪。“我先生是全国首富。”“我先生是公司总裁。”——这是如今女性对成功丈夫的夸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是近代外国伟人的名言。“不想当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就不是最佳选手。”——这是现代普通教练对运动员的激励。

然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每国的国王只能有一个,各国首相仅限于一人,各项运动项目中冠军金牌只有一块,诗坛桂冠也不可能同时戴在几个人头上,可在现实生活中又人人都想获得权势和荣誉,用曹操的话来说,天下不知多少人想“称帝”,多少人想“称王”,不知多少人想夺冠军,多少人想当“皇后”。为了龙袍加身,为了权倾朝野,为了称雄体坛,为了……千百年来人类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悲喜剧。神话传说中就有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的故事,触折了“天柱”,弄断了“地维”,以致“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争权夺利反而更不“文明”。且不说春秋无义战,且不说刘项相争,且不说王莽篡汉,单是现代史上的军阀混战,就不知使多少人变成刀下鬼、阶下囚。争夺皇权就要刮起血雨腥风,争夺兵权便会尸横遍野,争夺话语权同样要搅得乌烟瘴气。到头来,争夺皇权的大多饮恨而亡,争夺兵权的大多血洒疆场,争当冠军的大多铩羽而归,争夺话语权的大多仍然让别人发号施令,而那些“壮志已成大业”的胜利者,情况也并不更加美妙,“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这句名言,肯定会让那些志得意满者听了心灰意冷。

水的确和人不同,它没有想到要与别人“争上游”,也没有想去占别人的“上风”,而是一心朝低处流,始终往下方滴。人与水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最后自然就落得两种决然相反的下场:拼命“争上游”的往往被卷进了漩涡,竭力想“占上风”的常常被摔得粉碎,而往下滴的最终滴穿了石头,朝低处流的终于汇成了咆哮的黄河,汇成了漭漭的长江,汇成了壮观的湖泊,汇成了浩瀚的海洋。这倒是应验了“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民谚。

【我的书评】
他好像特别喜欢用水往低处流这个例子来说明清静无为的道理,但是这个例子简直毫无说服力呀,为什么?因为水往低处流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自然现象啊!要是往高处流,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天空中走路了……


【原文】
在常人眼中,“往低处流”是“犯傻”,“往高处走”才聪明。可是“聪明”人最后干了傻事,“犯傻”的水结果却比人聪明。自命“聪明”的人类好像该问问这是“为什么”了。

做人要像水那样避高趋下,顺其自然而无所违逆;心境要像水那样清明渊深,永远保持其恬淡虚静;对人要像水那样利泽万物,博施广润而不求回报;说话要像水那样严守信用,逢圆便回旋,遇方就转折,遭堵必停蓄,开决又流动;为政要像水那样清污涤垢,铲除一切渣滓败类,还社会以安宁,还民风以淳朴;处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装在圆器中就成为圆,注入方盒中又变成方,随物赋形而不滞于一;行动要像水那样不失时机,一入冬就结冰,一开春便融化。

水一身而兼有七善,还从未受到别人的嫉妒和刁难,这是因为它从不凭借优势爬在别人的头上,从不利用方便占据万物的“上游”,不与万物相争又怎会招来万物的怨恨?
水可以说是“上善”的化身。


2.无私才能成就自己

人们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己。拔一毛而利天下,这种“蠢事”他们是绝不干的;为了一己或一家的蝇头微利,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牺牲所有人的幸福;为了煮熟自己的一个鸡蛋,他们不惜烧掉别人一栋房子;把自己看成是宇宙的中心,让全世界都围绕自己私利的轴心旋转。

谁也不否认这些极端自私者的小聪明,同时谁都知道这是一种十分卑鄙的辁才小慧。他们像是蠹虫,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而蛀空房屋的大梁;他们又像老鼠,把地基全都打洞钻空,在楼房倒塌之前逃之夭夭;他们也像鳄鱼,在将别的小鱼吞到口中之前,还要假惺惺地流一通眼泪。


3.“无用”才有“大用”

“实”和“有”代表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而“虚”和“无”则意味着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导致我们民族过分的实用主义倾向。抽象的逻辑学既不能求官又不能挣钱,所以先秦的名家不像儒家那样香火绵绵;艰深的数学既不能治国又不能齐家,所以从前国子监里没有一个贵族子弟愿意学它;即使在今天逻辑学给我们带来的世俗“好处”仍然有限,所以它还是各所大学里的冷门;眼下数理化倒是时髦起来了,因为学好了它们可以出国可以致富;不过数学中“理论数学”远不如“实用数学”那么走俏,原因自然是它没有后者那么“实用”。

理科学生绝不“染指”文科,因为文科知识“虚”而“无用”;文科学生中学中文的便不看历史,学经济的更不读诗词,因为历史之于中文毫无“用处”,诗词之于经济更是“毫不沾边”。致使我们的工科院校只能培养“匠人”,难得产生走在世界前沿的科学家;文科系所只能培育出一批画地为牢的学究,很少造就那种文史哲兼通甚至横跨文理的学界名流。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等千里之堤决口之后,再去堵漏洞就非常困难,而在堤溃之前堵塞蚁穴易如反掌;等到火势烧到了屋顶,再去叫消防队来灭火就为时已晚,而在火星刚起时将它灭掉便不费吹灰之力。

两人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树苗长成;九层的观礼台,从一锹一锹的泥土筑起;万丈的高楼,要一砖一瓦地砌成;千里之遥的路程,必须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为人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小事做起。如果没有宏图大志,没有高远的目标,只是天天忙碌于琐事,那样的人生就会碌碌无为,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庸人;如果只有远大的志向,而不愿意做艰苦的工作,那就会志大才疏,空泛而不切实际。荀子有一段话与我们上面所说的意思相同,而且同样说得精彩,现在把这段名言摘在下面,省去我们许多不必要的啰唆。

积土成为万仞高山,风雨就从山中兴起;积水成为千寻深渊,蛟龙就会在这儿生长;积累平凡的好事就成为道德,精神因而得到升华,智慧因而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境界因而逐渐具备。所以,不从一步一步开始,千里万里的路程就走不到;不从细小的水流积累,浩瀚的江海就形不成。骏马一跃不能跳到十步,驽马拉着车走上十天,所跑的路程就非常可观,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搞雕刻的情况也是一样,如果刻几下就丢开,连朽木也雕不成;如果勤勤恳恳地刻下去,金石也会刻成漂亮的图案。


第八章

2.功成身退

端着装得过满的茶杯,再怎么平稳小心也容易荡溢出来,倒水时应在盈满以前就停止;锥子捶打得过于尖锐,再怎么小心也容易折断;刀刃磨得过于锋利,再怎么小心使用也要变钝;聚敛的财富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一方面会招来忌妒和觊觎的目光,一方面也易于腐蚀财富的拥有者,怎么谨慎也不可能永远保有满堂金玉;因大富大贵而炫耀骄人,那简直是在自寻灾难,无论如何也躲不过飞来的横祸。当壮志已经实现,当事业已告成功,我们最好是含藏收敛急流勇退。

天上月圆月缺,地上花开花谢,河中潮涨潮落,四季暑往寒来,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永远固定不变。就像天上找不到一轮凝固不变的满月,世间也不可能有永远处在生命巅峰的完人;就像登上山顶观看了壮丽的日出便要下山,我们在事业上饱览过人生的“无限风光”也要从功名的顶峰上走下来;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不能老让聚光灯照着自己,在事业的舞台上“亮相”以后就应退入后台,否则观众就会给我们喝倒彩。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飞鸟被人射尽了,良弓自然成了主人的废物;狡兔被人捉光了,猎狗的末日也不会太远。他知道自己只是越王用来射杀“吴国”的“良弓”,是他用来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现在吴国已经灭亡,越王的目的已经实现,越王很快将把自己像弓一样折断和扔掉。与越王一起共患难没有问题,同他一起享富贵就有危险。于是,他携着自己心爱的知己荡舟五湖,潇洒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成了历代功臣效法的典范。试想,如果范蠡像韩信那样大模大样地居功自傲,越王还会有好果子给他吃吗?


1 2 3 4 5 6 7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道德经》老子(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