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赏析李白与杜甫》戴建业(尾)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昨天突然涨了好多粉,受宠若惊,谢谢大家的青睐。(●°u°●) 」

这公众号本来只是我一时兴起做着玩的,结果后来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不由得感觉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要对大家负责,发表更多高质量的文章。

目录

  • 22.和杜甫做铁哥们儿
  • 23.杜甫待客
  • 24.《登高》:七律的绝唱
  • 25.杜甫的自嘲
  • 26.听杜甫侃穷
  • 27.“诗歌最高成就奖”
  • 后记 坦然——写在书后
  • 点评

22.和杜甫做铁哥们儿

在杜甫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对人民、对皇帝、对亲人无一不是一片挚情的。下面我们来看一首他对朋友表示牵肠挂肚的诗——《天末怀李白》。“天末”是什么意思?就是天边很遥远的地方,这里说的就在秦州,就是今天甘肃天水一带。安史之乱后,那里已是边疆,西北有回纥,西南有吐蕃,所以杜甫说是在“天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首诗写得特别好。“文章憎命达”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人要是太走运了,诗就写不好;诗写好了,人又不走运。杜甫是想说,李白的命太不好,所以他的诗就太好。

《不见》这首诗也是怀李白的,是杜甫在四川的时候写的。李白是四川人,当时在外地漂泊。杜甫不是四川人,结果漂泊到了四川,所以自然就想到了李白: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我觉得,“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十个字把李白的一生总结得太好了,对偶也很好。杜甫之后,再难有一副对偶把李白写得这么绝,甚至很难有人写出杜甫这么好的对偶。

《不见》这首诗其实是首无题诗,后来是以第一句的前两个字为题。“佯狂真可哀”,他说李白是佯狂。读了李白很多诗以后,我比较相信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说,天才和神经病人只有一步之遥。对此,我真的相信。杜甫认为李白不是真狂,是假狂,是痛苦孤独的外泄。他底下继续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看来很多人不喜欢李白,但他欣赏李白的才华。最后两句“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是希望李白大哥回到蜀中,哥儿俩好再一起求仙,一起品文,一起写诗。鲁迅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李白一生,不管如何孤独,不管如何倒霉,有了杜甫这样的兄弟,也该知足了,钦佩他,赞赏他,理解他,思念他,没有半点文人相轻。


23.杜甫待客

说杜甫每饭不忘君,说杜甫天天想着爱民,实在太夸张了。杜诗中有一些写他的个人生活,读来特别亲切有味。
我们来看看杜甫是如何待客的。先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第一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他为什么连用“舍南舍北”?因为表示强调,强调周边都是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他喜欢用“日日”——记得“日日江楼坐翠微”吧。注意看看,他说“群鸥日日来”,潜台词是没有人来,他很孤独。

“舍南舍北”都是汪洋一片,鬼才到他这儿来,所以整个春天他家都很清冷,这是欲扬先抑。下两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两句充满了喜气,好久没有看到个人,突然来了一个客人,真是欣喜若狂,一听他儿子在外面喊:“爸爸!叔叔来了!”啪!马上就把门打开了。“盘飧市远无兼味”,杜甫在这首诗题目底下写了个注释,“喜崔明府相过”,崔明府是他的一个亲戚,也是县级的官僚。他说这么尊贵的客人来了,真是对不起,他家离城太远了买菜来不及,很抱歉,菜太少了。“无兼味”,就是只有一个菜,当然这是夸张,估计只有一两个菜。

说离城太远来不及买,这是给自己挽回点脸面。比方说我家里没有苹果,来了客人就说真是不好意思,苹果刚好吃完了。其实是买不起苹果,好几年都没有吃苹果了。你买不到菜可以理解,那应该有酒吧?“樽酒家贫只旧醅”。唐朝人不喜欢喝陈酒,因为陈酒容易酸,时间一久就放坏了。我们现在喝的酒都是烧酒,像水一样非常纯净。唐朝人喝的酒,一般都是过滤不纯。像今天这种酒,在古代也有,那叫清酒,一般人家喝不起,普通人都喝浊酒,所以古人总是说“浊酒一杯”。浊酒是不能放的,一放就发酸,就变味。因为“家贫”,只有“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他跟他姓崔的朋友说:“崔老弟你想不想找个陪客,你要是同意,我就把隔壁老头儿给叫过来。”那个老头有身份没有?没有身份。他隔着篱笆说:“老头儿,你过来,我家来了个客人,你跟他饮一饮。”对方要是有身份的人,他就要到对方家里去请,而他用的是“呼取”。除了没身份,也可看出杜甫与邻居关系融洽,大家都亲密无间。

尽馀杯”是什么意思?不是一开始喝酒就请那老头儿过来作陪,而是吃到半途才想到要请别人。这首诗充满了喜气,又写得非常随便,朋友邻里的关系很随便、很亲密,一看就知道待客非常热情。


24.《登高》:七律的绝唱

沉是感情的深沉高远;郁是感情的愤懑抑郁;顿挫好比书法中毛笔的顿笔和转笔,把笔锋按下去停一下,叫顿,转后笔锋稍松而转折,叫挫——古人写字要揉一揉就叫顿,顿了以后把笔松一下,提一下,突然一转就叫挫。这本来是书法上的用语。前人一般认为,沉郁是指诗情而言,顿挫是指诗艺而言。

陈子昂有一篇文章《修竹篇序》,中间就有一句话说,“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修竹篇序》就是给东方虬的一封信,他说音情顿挫,就是说顿挫既指音,也指情。那么顿挫在诗歌中指什么呢?
就是抒情的时候,不是直接地抒情,不是飞流直泻,而是曲折、回旋、婉转,不断地转就叫顿挫。这是指手法,当然情感也不是直通通的。作为杜甫诗歌主导风格的沉郁顿挫,是指他的诗歌呈现出某种悲剧性的色彩,感情深沉、抑郁、凝重,与这种感情相适应的表现方式,不是飞流直泻,而是回旋、婉转、波澜起伏。杜甫有一首七言律诗,古人认为是唐诗的压卷之作,就是《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明朝的胡应麟,到很多清朝文人,都认为这首诗是古今七言律诗的第一首——最好的一首。当然也有人有不同评价,但说好的人更多。这首诗的句法、字法、章法如何,我们来一句句看。《登高》前四句写登高之所见,后四句写登高之所思所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仰望,一句俯瞰。“风急”这两个字,在全诗的前四句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风急”,就没有后面的三句。

由于“风急”,所以把那些云彩都吹散了,就有了“天高”。“猿啸哀”,三峡猴子叫的声音很凄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由于“风急”,把猴子那种哀怨的叫声吹得三峡上下到处都是。说实话,我也没听到过猴子叫是什么声音,可能是比较悲哀的吧。“风急天高猿啸哀”,这是抬头的所闻所见。下一句是俯瞰的所见所闻,“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清”就是秋天的水都枯了,水枯了以后,原来被江水淹了的河床就露出了白沙,风一吹沙看得清清楚楚的。

“回”是盘旋,“飞回”就是打转转。“鸟飞回”也与“风急”有关。为什么鸟儿盘旋?因为风急。而且那个鸟不是在天空展翅翱翔的鸟,而是在贴着江水飞的鸟。我是看了杜甫这首诗以后,才注意观察大自然中这一景象的。我发现,风很急的时候,鸟就搞不明白状况,因为风没有形状,它看不到,就迎着风飞,飞得很累,实在受不了就飞转回来,转回来它也搞不明白为什么飞得这么累,于是它就又朝前面飞,飞得又很累,就又转回来。

当然鸟儿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估计鸟儿在想,“过去我飞都很轻松,今天怎么这么累呢?我就不信这个邪”。它就老在那儿转啊,盘旋啊。这都是写登楼之所见,一句仰望,一句俯瞰。马上就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第三句紧承第一句仰望,第四句紧承第二句俯瞰。“落木”就是落叶,“萧萧”是风吹叶子,掉下来的那个声音,这也与“风急”两个字有关,风急吹得满山的黄叶乱飞。同样地,“不尽长江滚滚来”也与“风急”有关,因为江水本来很急,再在那种大疾风中,江水就显得更加波涛汹涌。这两句的对偶,好得不得了。我们说“极尽锤炼而归于自然”,这就是典型。

杜甫这首诗,一读就能脱口而出,但这个脱口而出跟李白的诗还不一样。杜甫是读书破万卷,是一种人工的极致。他把中华民族汉语的语言,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本来第一联是可以不对偶的,但是他老人家对得工工整整。“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鸟飞回”对“猿啸哀”。而且,他还当句自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对得真是好。前面四句的所闻所见,和后面四句的所思所感是怎么连起来的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用“万里”两个字,将前面的“无边”和“不尽”,从空间上紧紧地连在一起了。“万里悲秋常作客”是从空间上说的,“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从时间上说的。

说杜甫的诗歌凝重,因为他尽可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容无数层意思。宋朝和清朝的人都说,这两句就包含了很多层意思。有的人说包含了十几层,有的人说包含了七八层,我们来一层一层地看。先看看“万里”。一个人离家万里,本来就够可悲、够难熬的了,又遇上秋天,秋天又遇上可悲的心境,那就难上加难。悲秋又遇上作客——这个作客和我们今天说的做客完全不是一个意思,我们今天做客是到别人家去喝一顿,他那个作客是指依人作客,俯首求衣,作客就是靠着别人吃饭。

“百年”是指人的一生。其实这里他引用了一个典故,庄子和列子都说过这样的话,尤其是列子说得比较清楚。列子说,人生不过百年,这一百年里,比较顺心的也不过几年,那个顺心的几年中间,比较高兴的又不过几天,那个高兴的几天中间,能够开口而笑的,不过几时而已。

这两句只有十四个字,但说了那么多层的意思。我在家里实验过,用十四个字有时候一层意思也说不完。而杜甫用十四个字,说了那么多层的意思,这叫含量。杜甫的语言含量很高,用西方人的说法,叫语言的密度很高。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真的是一字一血。

艰难、苦恨。沉郁,再也没有比这更沉郁的了。这个时候的“繁霜鬓”,一点都不夸张,杜甫四十岁出头的时候就“白头搔更短”,这个时候他还有几根头发就不错了,肯定是一根黑的都没有。“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个“潦倒”跟我们今天说的潦倒意思不一样。那时的“潦倒”是形容面容憔悴。我们今天的潦倒是说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很不顺,事业上很失败。“新停”就是刚刚停止。“浊酒杯”,我讲过,唐朝有清酒,还有浊酒,浊酒是比较差的酒。

在内容上,这首诗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在历经了时代的沧桑,品尝了人生的苦难以后,对社会、对人生所发出来的沉重叹息。然而,这首诗的感情虽然沉郁悲凉,但是气势磅礴雄壮。诗人的境界很开阔,这叫盛唐人的手笔。所以这首诗的意境壮阔雄浑。其实,这首诗不能说悲凉,而应该说悲壮。诗人博大的胸怀,好像承受了整个民族的苦难和艰辛,诗歌显得深沉、悲壮而又凝重。

写悲凉的诗很多,写穷的诗也很多。比如孟郊,他写了很多穷的诗,像“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写得很穷,但是写得不大气,因为他就只是写自己的苦难。杜甫的诗,哪怕写苦难也写得很大气。
这首诗在艺术上不管怎样恭维都不会过分,确实写得太好。第一,他这八句全用对偶,好像又全未对偶;极尽锤炼,而又好像是脱口而出。他把汉语这种形式美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第二,这首诗的语言密度很高,容量很大,他在尽可能少的句子中包容了无数层意思。第三,这首诗在结构上针脚绵密,或者叫结构紧凑。“风急”两个字,带出了前四句,前四句写登高之所见,全部由“风急”而来,没有“风急”就没有“天高”,没有“无边落木”。

后四句写登高之所思所感,他用“万里”从空间上将前四句和后四句连在一起。再有,第五、六句转出了第七、八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才有了第七、八句的艰难、苦恨。在结构上,这八句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最后再总结一下杜诗在艺术上的特点:第一,语言上的形式美,他把汉语的形式美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第二,语言的容量很大,语言的密度很高;第三,他的章法针脚绵密;第四,他的诗歌感情沉郁苦涩,语言凝重精练。


25.杜甫的自嘲

杜甫自道其创作特点是“沉郁顿挫”,害得读者以为他整天心情沉郁,说话时语调也总是抑扬顿挫。杜甫并没有天天哭丧着脸,他在《堂成》一诗中说过,“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相反,他并非“无心作解嘲”,而是经常自我解嘲。

“烂漫通经术”的杜甫,儒家忠义仁爱是他思想的底色,他入世之心很迫切——希望“立登要路津”,对自己的才能又极其自负——“自谓颇挺出”,政治理想也极其高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现实却非常残忍——“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唐玄宗诏天下凡通一艺以上者赴京师就选,杜甫怀着满腔热情应试。李林甫害怕应试对策揭露其奸恶,黜落了所有应试者,并向唐玄宗献上“野无遗贤”的贺表。杜甫不明不白地吃了一闷棍,他在仕途上不得其门而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十几年前的杜甫目空一切;“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刚来长安时的杜甫何等自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鸿鹄之志”还不能形容杜甫志向的高远。可现在竟然去当一个兵库保管员,人家可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人呵。

杜甫在长安困守十年,从天宝五载进京,到天宝十四载任职,今天向权贵投诗,明天向皇帝献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赖着脸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得到的只是“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现在换来的只是一个兵库保管员。

理想那么大,才华那么高,官职这么低。二者落差如此之大,心理压力自然更大。杜甫是怎样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的呢?自嘲。沉郁悲壮的人要是幽默起来,那可是地道的黑色幽默。来看看他的《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首联“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单刀直入,诉说自己拒绝河西县尉的原因。县尉是县令的佐官,主管一县捕盗揖贼察奸一类治安差使。对县令以上的长官要逢迎,对一县百姓又得凶狠。

颔联是说为什么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老夫”是说自己老了,此时他还只四十多岁,在古代算是人到中年,还不够称“老”的时候,主要还是指他精神上的疲倦。“趋走”指东奔西走地执行公务。

第四句意脉上一气顺承,说“圣上让我当兵库保管员,真是太好了!管几支棍棒、几把刀枪,落得个逍遥自在,棍棒刀枪又不会和我闹矛盾,我想把它们怎么摆就怎么摆”。

颈联是颔联的引申,从另一层面倾诉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原因:“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真想放声高歌我朝厚恩,让我保管兵库官从八品,有一些微薄的俸禄来酤酒,经常能让我过一下酒瘾!”
尾联“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承上直下,是说保管员这么美的差使,京城这么好的地方,常有酒喝这么好的日子,此时此刻还要归隐故山,不是闲得慌吗?狂风之中回首四顾,想想这些年的追求,看看眼前的处境,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从表面上来看,你会以为杜甫对当兵库保管员高兴死了,兵库保管员这个职位真是棒极了!

细读你就会明白,让一个“读书破万卷”的诗人,去一个兵库做保管员;不让一个“下笔如有神”的人提笔写诗,却让他去使枪弄棒,真是要多荒唐就有多荒唐!

就朝廷而言,这四句是反讽;就个人来说,这四句是自嘲;就心理而论,这四句是给自己解套。每个人面对自己的选择,先得说服自己的选择不错。譬如一个女孩和前男友分手,后来又与另一个男孩结婚,可能换来换去一茬不如一茬,但她自己不愿也不能接受这个残酷事实,她必须在心里不断地告诉自己:“我的选择不错,现在这个男孩虽然矮了一点,但人善良;虽然穷了一点,但人勤快;虽然笨头笨脑,但人实诚,孔子不是说过‘木讷近仁’吗?”这样想她心里就好受多了,她看自己的老公也顺眼多了,否则她与他就无法过下去了。

可杜甫心里亮堂着哩,他一边告诉自己当保管员再好不过,一边又清楚自己无奈的现实,他正儿八经说着反话,“戏赠”是自我调侃,也是自我解嘲,当然也是黑色幽默。一个想当宰相的人,让他去当兵库保管员,他手舞足蹈地说正合我意,谢主隆恩!你说是不是搞笑,是不是心酸?


26.听杜甫侃穷

俗话说“世乱识忠臣”,唐肃宗这回真的动了恻隐之心,第二个月便授予他左拾遗。左拾遗的位置还没有坐热,又因上书营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不仅保不住头衔,还差点保不住头颅。多亏宰相张镐力救暂免惩处

杜甫一家生活陷入绝境,他们常常靠橡栗和野菜充饥。又冷又饿又穷又孤独,因而就有自嘲名作《空囊》: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空囊”就是没装钱的口袋。像孟郊一叹穷就面有愁色,语带哭音。我们来听听杜甫如何侃穷。“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翠柏籽味苦犹可充饥,朝霞纵高仍然能食。这两句说没钱买粮,一家人只好餐霞食柏。

第一、二句讲“空囊”无食,第三、四句写何以“空囊”:“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卤莽”指粗疏、蛮干,“世人共卤莽”是指世人大多苟且贪婪,他坚守道义自然日子艰难。

接下来就写“空囊”之状:“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不爨”是指没米不能开火,不做饭自然就不必打水,井又因没打水而冰冻,“床夜寒”表明,不仅无衣而且无被。这一联上句写饥,下句写寒,真是饥寒交迫。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亮点:“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一个大男人钱包空空如也,那真叫人难为情,无论如何要留一文钱看守钱包。

最后一文钱再缺钱也不能花掉,让它留在钱袋里,一想钱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也好过过眼瘾。“看”作第二义解更加诙谐,想想杜甫摸钱出来看的样子就忍俊不禁。

印象中的杜甫不苟言笑,读者误以为他缺乏幽默感。其实,很多幽默都来自闷骚,整天嘻嘻哈哈的家伙,往往张扬浮浅,其拿手好戏是滑稽夸张的动作,很难从他们嘴里听到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深沉严肃的人平时相对沉闷,在公众场合极少叽叽喳喳,他们的心理压力不易释放,内心因而也更为紧张,这样,他们只得既以自嘲来舒缓紧张的情绪,也以自嘲来抚慰心灵的创伤。闷骚人偶尔的幽默自嘲,既让人感到意外惊喜,也使人觉得意味深长。

浦起龙说《空囊》“总皆自嘲自解之词”,杜甫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写自己无食无衣的苦况,令人读之仿佛见到诗人带泪的微笑,见到诗人对贫穷的蔑视,全诗诙谐而不油滑,幽默而又有深度。如果杜甫天天板着脸,不是被“杀戮到鸡狗”的社会动乱击倒,就是被“艰难苦恨”的磨难吞噬,他就不可能在灰暗中见到光明,在沮丧时仍然充满希望。


27.“诗歌最高成就奖”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方法上综合了前人所有的成就。
每一个时代,它能不能作为一个集大成的时代,与那个时代的各种因缘凑巧是连在一起的。在杜甫的时代,五言律诗成熟了,七言律诗也成熟了,五言绝句成熟了,七言绝句也成熟了,一切都给杜甫准备好了,就等着他去创造,去达到那个时代的顶峰。比如五言、七言律诗,就是在刚刚要成熟还不是特别成熟的时候,杜甫“啪”的一下子把它推向了顶点。

除了时代为他准备好了各种题材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那个时代的气魄,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当时大唐帝国的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力具有很强的自信。一个时代的统治者越自信,那个时代就越宽容。在盛唐,甚至在整个唐朝,它的文化政策实实在在是比较宽容的。你想随便相信一个什么宗教都可以,没有哪个人来干涉你。唐王朝没有一个主导思想,整个时代很强大,它的统治者很自信。

杜甫的心胸就比较博大。比如,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诗集大成这个说法的由来,首先是元稹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这里“文”就是文章,也指诗歌)“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喜欢古体的,他又疏漏了近体),务华者去实(写得华美的,往往又没有什么好的内容),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诗歌如果音调和谐,显得很柔美,那么它就没有骨格),闲暇则纤浓莫备(写得很冲淡,那它就不容易腻)。“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他说,诗歌发展到了杜甫的时候,真可以说是上继承了《诗经》中风雅的传统,下囊括了沈宋以来的成就。“苏李”,苏是指苏武,李指李陵。“曹刘”,就是汉朝的曹植和刘桢,建安风骨的代表。“颜谢”,颜是颜延之,谢是谢灵运。“徐庾”,指徐陵和庾信。这些古今所谓的诗体,杜甫他都继承了。这些人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杜甫把所有人的长处都包括了。当然,这里面也涉及一个性格问题。比方说李白,他有一点偏激,他的七言律诗写得不好,原因很多人分析过,之所以写得不太好,主要就是因为他受不了这个拘束。

孟浩然,他的五言古诗写得特别好,但他的七言古诗就没有气魄,原因是七言古诗要写得波澜壮阔。李白的七言古诗读了以后能震撼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像这样的句子孟浩然一句都写不出来,他没有那个气魄。

风雅、骚体、汉魏、齐梁,杜甫都兼收并蓄。典雅、刚健、平淡、奇崛、浓丽,各种风格他无所不包。正因为他能广采古今之长,所以他才能独具古今之体,除了绝句稍有逊色以外,他的古体诗歌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

杜甫的绝句还很难说,因为李白的五言和七言绝句实在是太好了。

还有王昌龄和王维——王维的五言绝句和李白齐名,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和李白齐名,都实在太好。

除了绝句以外,杜甫所有的诗歌题材,都达到了那个时代顶尖的成就,也达到了中国古体诗歌顶尖的成就。诗史长篇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言古诗像《北征》、“三吏”、“三别”、《羌村三首》,七言古诗像《饮中八仙歌》《洗兵马》《丽人行》《哀江头》等,可以说在他的手里达到了人类的杰作巅峰。


后记 坦然——写在书后

论文论著和随笔杂文,我都是用书面语写作。前者追求语言的准确优美,后者则希望写得机智俏皮。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来都是用口语讲授,特别反感“照本宣科”。每节课我都备得细致认真,教案也基本写成“教程”,可讲课时从来不带“本本”。如果带上教案讲课,我会依赖性地重复教案。

当然,空手走上讲台是一种挑战,“空手”只是手“空”,可绝不能脑“空”。首先是要对教学内容十分熟悉,对所讲的作品基本能够背诵下来,这样在讲台上就成竹在胸。既对所讲内容烂熟于心,又不完全为教案所限,我的教态就会从容自如,我的讲授就能随意挥洒。这样,常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激动时还会冒出一些“金句”和“段子”。讲者易于走进角色,听众也容易被感染。不带本本上台讲课,有点像唐人写新乐府,“无复依傍,即事名篇”——看来讲课和写作都是一种创造。

【我的书评】
脱离教案的照本宣科,直接拖稿上几个小时的课程,这需要多深厚的学术功底呀,而能够对那些艰涩的诗词和众多的评语信手拈来,这又需要多强大的记忆力啊!何况他明明就是准备好了教案,明明只需要对着教案大概讲解出来,省去一大堆功夫,但是他担心自己对教案产生依赖感,愣是将教案丢到一旁,一心认真备课,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对于他的这一点,我真的好钦佩啊。我想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反感那些照着PPT直接念的老师吧,既然如此,有PPT就好了,还要老师干嘛?


【原文】
当然,空手走上讲台是一种挑战,“空手”只是手“空”,可绝不能脑“空”。首先是要对教学内容十分熟悉,对所讲的作品基本能够背诵下来,这样在讲台上就成竹在胸。既对所讲内容烂熟于心,又不完全为教案所限,我的教态就会从容自如,我的讲授就能随意挥洒。这样,常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激动时还会冒出一些“金句”和“段子”。讲者易于走进角色,听众也容易被感染。不带本本上台讲课,有点像唐人写新乐府,“无复依傍,即事名篇”——看来讲课和写作都是一种创造。

一本书的荣誉和价值,不是决定于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而是那些没有被偏见污染的普通读者。

【我的书评】
坦坦荡荡做人就可以从从容容做事,就可以大大方方说话,不必虚与委蛇,不必装腔作势,不必虚伪做作,搞得自己都累了,既然来红尘看看,何不潇洒自如走一回?


【原文】
现在有很多回忆录令人生厌,它们不是在诚实地回忆往事,而是作者在着意“塑造”自己。不管是精神还是形体,我都讨厌对自己进行“美容”。所有和我打过交道的人可以做证,无论是大型演讲,还是私下录像,我从来都拒绝任何化妆。站在公众面前的戴建业,满头白发,一脸皱纹。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就呈现出什么样子,不装不作我才活得坦然。


点评

挺好的,比读单纯的诗文点评有趣,让我对李白和杜甫又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再加上这位老师偶尔来一两句的俏皮话,也让这趟阅读之旅不会显得那么枯燥乏味,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全本书,好像现在要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这种授课方式更为适合。他不依赖课本,直接脱稿讲课这点让我尤为佩服。就算有点儿让我很意外,整本书就讲了两人,我还以为会分析一位位诗人的,结果读了好久都是同一个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诗文:《赏析李白与杜甫》戴建业(尾)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