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作家笔记》毛姆(六)

【原文】
法国人似乎无法明白,他们被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不是愚蠢的德国人侥幸打赢了,而正相反,德国人聪明得很。因为法国人都是些有文化、风趣健谈的空谈家,他们愚蠢地认为这世上只有自己聪明。他们狂妄自大,鄙视一切法国以外的东西,这让他们成了欧洲最孤僻褊狭的民族。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真的相信一句俏皮话就能解救他们。但你的汽车若是出了故障,想要修好它,光凭满腹经纶或是会说俏皮话是不管用的,你需要的是一个机械师。在这种时候,只有他的知识才顶用,才算智慧,你有的只是愚蠢。德国人钻研、熟悉现代战争之道,为自己配备了现代化武器装备,难道这是没头脑么?他们精密安排战争机器,使之高效运转,这难道不是聪明吗?他们对法国了如指掌,知道它不团结、毫无防备、情绪不稳,好好地利用了这些,这难道展示的不是他们的机敏么?不,在这场战争中,白痴的不是德国人,而是法国人。然而法国遭受了这样一场灭顶之灾,却还依然如此无能自负,那还能指望什么呢?同盟国大谈复兴法国的必要性,他们尽可以为此讨论得热火朝天、面红耳赤,但除非法国人学会面对事实、认清自己,他们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法国人要学会的第一件事不是谦逊(那对他们一点好处都没有),而是理智。


一九四一

他显得衰老、疲惫、枯瘦。他还像以前一样意气洋洋,但那样子是努力做出来的。他的那些演讲都不成功。人们听不见他在说什么,能听得见的话又不想听。听众纷纷退席。他伤心又失望。他不明白,他说的就是自己过去三十年来一直在说的东西,他们这会儿怎么就没了耐心。滔滔河水向前流,把他留在了原地,孤立无援。作家有自己的几日辉煌(如果他够幸运的话),但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但毕竟他曾经风光过,就应该知足了。理所当然应该轮到别人风光一把。

一百多年来,她一直是一个冒充一流强国的二流国家。这对她来说是双重不幸:一是因为她需要斥资维持假象,但她的“资”已消耗殆尽;二是因为这会导致强国提防她的野心,而事实上这种“野心”她根本无力实现。

【我的书评】
这就是当今乱七八糟的美国和印度呀!还沉湎在过去的辉煌中执迷不悟,要改变自己首先就得认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呀!


【原文】
她有丰富的物产,有利的地理位置,还有机智、勇敢又勤奋的人民。但她不能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能再自我陶醉了,她必须勇敢、踏实地面对真相。她必须把共同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她必须愿意向她长久以来一直鄙视的民族学习,认识到国家如果没有牺牲就不会有力量,没有完整性就不会有效率,没有纪律就不会有自由。她应明智地堵上耳朵,不听那些文人墨客的阿谀奉承,阿谀奉承不能救法国,说出真相才行。只有她自己才能救自己。

【我的书评】
有些事情是需要天赋和兴趣的。比如学渣永远无法理解学神为什么能够沉浸在题海中无法自拔,那对他们而言感觉就是折磨,但是换了篮球或者乐器,他们也会沉迷其中忘了时间。上班的时候有些人盼着下班,有些人却把工作当作享受,因为对他们而言,工作不过是为自己的兴趣买单,根本不会感到那种疲惫和乏味感,只会随着在行业的不断深入探索,越发感觉到知识的无穷无尽,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耶!


【原文】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正在重读自己刚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好把它改得更细腻微妙些,我听到这话后很诧异。我不认为这话该我来讲,但光靠想想是没法达到细腻微妙的境界的。能细腻微妙是一种才华,你若有自然会表现出来,这是抑制不住的。它就像原创性:没谁努力努力就能获得原创性。有原创性的艺术家不过是在做自己,他表现事物的方式是他自觉最正常、最显而易见的:因为那表现方法对于你来说是新奇新颖的,你就说他有原创性。他根本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那些二流画家多蠢,有一些人画在画布上的东西永远都枯燥、平庸,为了用自己的“原创性”震一震世人,画了传统的学院派背景后,就在前景上添上些突兀、无意义的东西。

【我的书评】
哈哈哈哈哈哈,作者这段吐槽好可爱呀,前一刻还信誓旦旦地自说自语,下一刻就瞬间打脸。不过我也不太明白,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每天都很忙很忙,但还有大把时间浪费在刷抖音追剧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我想他的忙是他理解的忙碌吧,不是一般人眼中的那种繁忙。


1 2 3 4 5 6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作家笔记》毛姆(六)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