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当朋友一掌拍在我背上,说我是好家伙的时候,我非常欣慰,但我实在讨厌他拿另一只手掏我的口袋。
【我的书评】
哈哈哈这话好欠揍呀!让我想起了以下名人的欠揍语录。
不知妻美刘强东,普通家庭马化腾。
悔创阿里杰克马,一无所有王健林。
普通粉丝陈奕迅,随便练练彭于晏。
家里最丑刘亦菲,大众面孔吴彦祖。
普通市民刘青云,平平无奇古天乐。
个人奋斗王思聪,北大还行撒贝宁。
冰清玉洁苍井空,不善言辞郭德纲。
【原文】
他刚刚又晋升了一级,这叫他沮丧。他痛恨生活,因为他说他很挫败,所有理想全都实现了,现在他没有生活的动力了,他没有活下去的目标了。
在美国待的时间长了,没有人不会注意到“嫉妒”这个恶习在这儿多普遍。它会带来糟糕的后果,因为它会弄得人们轻视那些本身美好的东西。举止优雅、穿着得体、英语说得文法准确、生活有一定的讲究,这些竟然沦为做作甚至堕落的标志,这太奇怪了!一个上了一所好的寄宿学校,又在哈佛或耶鲁读过书的人,必须处处小心,否则就会引起那些没有享受过这些好处的人的敌意。文化人为了不让别人觉得自己摆架子,只好违背自己的习惯故作熟络热情,说话风格也随着大流,这看了真叫人心酸。要是嫉妒别人的人能想着把自己提升到受他们嫉妒者的水平,这些就都不会发生了。可他们不想,他们只想把别人拽下来,压得和自己一样没水准。他们理想中的“正常人”长着毛乎乎的胸膛,啃馅饼,用餐不换正装,还打嗝。
史密斯在《琐言录》中某个地方颇有些自得地发表意见,说畅销书作者嫉妒文学素养更高的作家。他错了。他们对那些人一点不在乎。史密斯想说的那种作家是另一级别的,他只是个刚入门的畅销书作家,但他想要当文人,他自认为应该得到的表扬,文学批评界没给他,他顿觉失了面子。我毫不怀疑他会很乐意拿大众对自己的喜爱换知识分子的敬重。他谦恭地敲着他们的门,恳求他们让他进去,而他们只是大笑,让他感到无尽辛酸。
我听到人家问他的书销量多少。开始他不愿说:“噢,不值一提。”但那人穷追不舍,他最后只好有些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说:“七百万册。”他这个人谦虚,不摆架子,知礼节。我相信,当他坐在桌边,给他那数不清的作品再添一部时,他是心有灵感,全心全意扑在创作上的。
想要写出一本畅销书,靠努力是没用的。他必须真心诚意地写。那些陈腔滥调惹得你大笑,老掉牙的人物角色、用烂了的情景场面、寻常平庸的故事情节让你嗤笑不已,而这些在他眼里却既不老掉牙,也没被用滥,更非寻常平庸。正相反,他认为它们既新颖又真实。包法利夫人有多吸引福楼拜,他创造的这些人物就有多吸引他。
除非你能让自己信服,否则就别指望能写出让别人信服的东西。畅销书作者的作品畅销是因为他是呕心沥血地创作的。他的精神状态调得和大众一样,实实在在地是和他们有一样的志向,一样的偏见,一样的情感,以及一样的观点。他给的都是他们想要的,因为那些也都是他自己想要的。哪怕一丝一毫的不真诚读者都能察觉,然后拒不接受。
【我的书评】
我觉得20岁左右在性欲最旺盛的年纪没女朋友的男人,在30多岁没有丈夫的妻子,这两类人都很可怜,要克制自己的情欲太困难了,欲火会把你的心整个地燃烧掉,却又不给你提供发泄的渠道,要是通过自慰方式来进行解决的话,那不仅浪费了鲜活的精子和卵子,也根本没能感受到鱼水之欢的乐趣。
【原文】
人类的一大不幸是,当他们早没了能勾起别人性欲的风华之后,自己的性欲犹存。他们想要满足这样的欲望大概没什么不合适的,但我觉得他们最好还是不要谈论这一点。
【我的书评】
我不信教,不追星,不崇拜别人。我对那些对偶像如痴如狂的人的想法感到困惑,究竟那些人身上有什么黑暗物质能吸引到这群人神魂颠倒 食不知味 夜不能寐 激动不已。
之前我追求的一个女孩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老是跟我谈论她的爱豆,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说他如何努力如何善良吧啦吧啦,但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歌手或者舞者在本职工作上付出汗水不是正常现象吗?再说他也跳得不怎么好,唱得在我听来就是鬼哭狼嚎无病呻吟,就这玩意儿,想要我崇拜,他何德何能。
我认为若是仰慕一个人,就应该理智地评价他,比起像醉汉沉迷于酒一样盲目崇拜他,这是一种更好的恭维。
最重要的是,我在乎的是你,而不是你的爱豆,你才在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我想了解的是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即使发生在你身上的芝麻琐事也比你爱豆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更能打动我的心。
还能坐在这里耐心地听你讲他的故事,而不是拔腿就跑,还不就是因为讲的人是你嘛。
【原文】
她不是个笨女人,实际上她是个聪明人。她看都不看报纸一眼,也不听收音机,她说既然这场战争自己也插不上手,她凭什么还要惦记它。她实实在在地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你更乐意看新闻,而不愿听她讲关于她自己的事儿。
【我的书评】
常言道:见字如见人。一个人的字迹 绘画 文章等他创作出来的作品都会有他自己的个人风格藏在里面,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大致性格。但也不能完全相信从作品中得出的性格特点,因为还存在这种人……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其六》
白话释义: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未必总是正确,从一个人的文章也未必能见出其全部品性。比如西晋时候的潘岳,虽然写下《闲居赋》这传颂千古的淡泊名利之文,其行为却是遇权贵而阿谀奉承,见贾谧而望尘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