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时期音乐:激情、幻想和诗意
一天夜晚,从阿尔卑斯山吹来的寒风刺骨如刀。舒伯特从学校练完钢琴,走在回家的路上。夜色笼罩的街道空无一人,只有风在肆意地刮着。童年的苦难再次涌上舒伯特的心头。他望着这个小男孩,而小男孩也看着他,用那双充满无奈的眼光看着他,双眼饱含泪水。蓦然间,舒伯特的眼里只有那盛开的野玫瑰。他似乎闻到了花香,看到了孩子的身影。一段优美的旋律,就这样从舒伯特的心中缓缓流淌出来。他加快步伐,后来甚至跑起来。回到家中,舒伯特立刻拿起笔和五线谱,将这段美妙的音乐写了下来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古典时期的音乐是非常不同的。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不同,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之形成反差巨大的对比。这个时期的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受,作品富有想象力,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
在浪漫主义的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事实上,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后期作品中,就已经明显地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
这一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为管弦乐队、钢琴、钢琴伴奏的声乐独唱和歌剧这四种,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继承了莫扎特的传统,并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伯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但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经过舒曼传到现在;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出自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后来又与近代法国印象主义发生关联。
舒伯特的歌曲有的似质朴的民歌,如《野玫瑰》《菩提树》;有的弥漫着甜蜜和忧郁,如《在海边》《流浪者》;还有的充满了雄辩和紧张的戏剧性,如《魔王》。
17岁的他就在家中指挥管弦乐队演奏了他自己创作的《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使这部埋没了近百年的伟大作品重见天日。
门德尔松在古典形式中注入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追求完美的秩序、节制和简洁的表达。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每个乐章都有文学性标题,还设想让听众在音乐会上阅读解说性的说明书。柏辽兹也是一位管弦乐法大师,他的《配器法》一书,是这方面经验的理论总结。
与激进浪漫主义作曲家相对照的是勃拉姆斯。他把钢琴视为乐器之王,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勃拉姆斯的作品代表了深沉、含蓄、内在,甚至艰涩。他是一个传统主义者,捍卫古典大师的伟大传统。他的协奏曲没有炫技性而追求严肃的精神内涵,其中《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文献中的伟大杰作。
马勒的交响曲既有大自然、民间传说、人类的爱、诗意,又有命运的痛苦挣扎、无尽的悲哀、死的静寂和对彼岸的向往。
马勒的交响曲渗透着奥地利流行歌曲、舞曲和波希米亚的民歌音调。
与浪漫主义的标题音乐不同,这些作品的标题只有辅助的提示作用,瞬息的情绪或气氛充满整个音乐。
长笛悠远而缥缈的半音演奏作为这次演出的开端,然后是木管精致的和弦,紧接着竖琴像彩虹一样滑奏,在法国号轻柔的呼应之后是一个小小的停顿。乐曲传神地勾勒出午后阳光的温暖和草地上慵懒的气氛,半人半怪的牧神恹恹欲睡。
罗西尼听说人们打算花许多钱在米兰为他立一座肖像纪念碑,他风趣地说:“如果把这些钱给我,我情愿在有生之年天天都站在碑座上。”
我在写歌剧《奥赛罗》的序曲时,被老板锁在一间小屋里。屋里只有一大碗泡着水的面条,连根菜叶都没有。这真是个头最秃、心最狠的老板。他说,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写完,就别想活着出去。
罗西尼去一个朋友家做客,饭后觉得没吃饱。告别时,女主人说:“如果方便的话,请改天再来,随时备有便饭恭候。”罗西尼连忙说:“不必改天再来了,现在我们马上再接着吃一顿如何?”
歌剧以捷克农村为背景,善良、质朴的乡民,淡淡的讽刺;捷克牧歌的旋律,波尔卡舞曲的节奏,别具风情的饮酒合唱,向听众勾勒出一幅清新的充满捷克民族风情的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