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人类群星闪耀时》(二)茨威格

【原文】
他动也不动地坐在车里,只是思考着,他那专注的目光透露出他内心的激动。

是揭示他个人最隐秘的情感并因此也是他最喜爱的一首诗,是他勇敢的告别,是他英雄般的新的开始。

歌德有一次在谈话中称这首诗是“内心状态的日记”,也许在他的生活日记中没有一页像这份透露他内心最深处情感的悲哀的发问、悲哀的诉说的记录,它是如此坦诚、如此清晰,把其源起和产生过程袒露在我们的面前。

他在青少年时期没有一种抒情的宣泄是如此直接地出于机缘和事件,我们没有看到一部作品像“这首献给我们的奇妙之歌”这样,一行接着一行、一节接着一节、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在形成。

它是这位七十四岁老人的最深沉、最成熟、闪耀出秋日光华的暮年之作。

歌德不得不与一场重病进行搏斗,剧烈的高烧袭击着他的肌体,有些时刻他已神志昏迷,自己已知病笃危殆。

他或许为这个人,这个被德国、被欧洲尊敬为“智者中的智者”,那个世纪的最成熟、最澄明的贤者的人,暗自微笑和幸灾乐祸。

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不断滚滚向前的游车里沉思,内心诸多问题的含混不清令他郁郁不乐。

那充满青春的可爱的小嘴还吻过他,但这个吻是温柔的,还是如同一个女儿亲吻她的父亲那般?

这些问题在不安地起伏翻腾。突然间它成形了,最本质地成形了,成了一行,成了一节——问题、窘迫变成了诗,这是上帝让他“得吐辛酸”。直接地,赤裸裸地,这呼喊、这震撼内心的巨大激情径直地注入诗里:

在这花期已过的今天,
我如何期望和她再见?
天堂和地狱都张开大口,
我心潮翻涌左右为难!

从滚滚向前的游车里他看到波西米亚清晨的恬静,神圣的和平与他内心的骚动不宁形成对照,这眼前刚刚看到的画面流入他的诗里。

但恰恰在这种极乐状态的追思中,现实的分离令作者悲不自胜,一种痛苦迸发出来,它几乎撕破了这首伟大诗作的庄严的哀歌气氛,这是一种情感的袒露。

他年轻时善于隐藏,成年时善于节制;他通常几乎总是在镜像中、在暗码中、在象征中去透露他的深沉的秘密;这时他已是位白发老人了,他第一次毫无拘束地袒露了他的感情。五十年来,这个性情中人,这位伟大的抒情诗人也许没有比在这难以忘怀的诗作上,在这值得纪念的生活转折点上更生机勃勃,更富有活力。


黄金国的发现

他身上有探险者的血液,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耕种肥沃的田地对他没有吸引力。

【我的书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原文】
所有的男人统统扔下手头的工作:铁匠离开锻铁场,牧人离开畜牧群,葡萄农离开葡萄园,士兵扔下步枪。为了沙里淘金,他们统统拿着随手抄起的筛子和平底锅,发疯似的朝着锯木厂发足狂奔。一夜之间,整片土地被弃置,没人挤奶的奶牛吼叫着倒在地上死掉,围进牛圈的野牛群冲垮牛圈栏,践踏庄稼地,庄稼熟了,烂在地里,奶酪厂不开工,仓库倒塌,庞大事业的巨大驱动装置停止运转了。潮水般的电报越过陆地,越过海洋,宣布黄金唾手可得的佳音。人们从城镇、港口蜂拥而来,水手离开他们的船只,政府官员离开他们的岗位,长长的无尽的行列,步行的、骑马的、乘车的,从东方来,从西方来,不绝于途。狂热的掘金者简直像一群大蝗虫铺天盖地而来。这一群不受管束的暴徒,在这一片兴旺发达的殖民地到处横冲直撞,他们不知法律为何物,只相信自己的拳头,不尊重命令,只敬重手枪。

【我的书评】
胆敢挑战疯狂的公众利益的人当失去了法律的庇佑时只能被欺凌迫害。


1 2 3 4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人类群星闪耀时》(二)茨威格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