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精华(1)——第1-4章 -读书笔记

1.所谓心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

2.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3.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4.人类的三重大脑,缺一不可:

本能脑又称爬行脑:结构简单,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年代久远。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相对古老。

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人类独有,非常年轻。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理智脑弱小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发展时间短

(2)成熟期晚,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

(3)出现紧急情况,理智脑缺血

(4)理智脑运行速度慢。

5.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6.理智脑很少有主见,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7.成长就是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与掌控,让理智脑变强。让理智脑变强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持续练习。

8.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单纯地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9.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10.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比如明明想去学习,结果转身就拿起了手机;明明知道有些担忧毫无意义,却总是忍不住陷入焦虑,就像身后有个影子,它能影响你,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回头看去一片模糊。模糊是人生的困扰之源,学习知识的目的和获取知识的方法都是为了“消除模糊”。

模糊分为三种:认知模糊、情绪模糊、行动模糊

第一种——认知模糊:来自于内部,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从零开始积累的,而潜意识一直都在。

消除模糊的方法:终身学习,因为掌握的工具越多,认知能力越强,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强。

第二种——情绪模糊:来自于外界,人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烦恼,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习惯了回避痛苦,但是回避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

消除情绪模糊唯一办法:

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一层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

第三种——行动模糊,又称为选择模糊:就是我们在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

消除模糊的方法:目标要足够清晰,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这是属于天性的部分,处理信息极快,能感知不易察觉的信息,属于感性部分。

11.“凭感觉”之所以被称为顶级的方法,是因为它能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高手学习的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即“小事听从你的大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12.“熔断不读书法”: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13.元认知,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反思能力,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人人都有元认知,差异在于被动元认知和主动元认知。

被动元认知:在遇到问题时才启用这个能力,如遭遇批评、指责时,才不得已去反思纠正。

主动元认知: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

反观是元认知的起点,高级的元认知——时刻帮你从高处、深处、远处看待现在的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不迷失,保持动力、不懈怠,保持平和、不冲动。

提升元认知能力的方法:

第一、学习前人的智慧和总结反思自身的经历。

第二、启用你的“灵魂伴侣”(站在第三视角或未来视角,安排现在)

第三、冥想——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14.理智脑表现在两方面,普通认知: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

元认知: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元认知能力。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元认知就像我们的肌肉一样需要经常锻炼,锻炼的方法:“选择的节点”上,也就是“元时间”,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

15.成为思维舵手有3种方法:

第一,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第二,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第三,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16.“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起初,行动和感受二者是统一的,随后注意力分散,身心开始分离。

17.分心走神的原因与危害:

原因无非当下太无聊或者当下太痛苦;危害是我们得承受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

18.如何改变分心走神的局面:让感受回归行动。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最好的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当下,更是享受当下。

19.学习专注: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沉浸能力的强弱导致人类处于不同的层次,从大范围看,沉浸能力强的人时常处于支配层,沉浸能力弱的时常处于被支配层。

20.深度沉浸的正确方法: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21.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距离太远的,我们都把握不住;一切都是为了匹配。

22.深度学习的步骤:

获取高质量的知识——深度缝接新知识——输出成果去教授。

23.深度学习的好处:让我们不再浮躁,让人产生更多灵感;让我们看见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24.无关联,不学习: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即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行动和改变。

事不关己,不关联: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25.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手中有锤子;输入足够多;保持好奇心;常说一句话。

26.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合适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27.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打卡的特征: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用一种小方法就能解决打卡面临的问题,那就是用记录来代替打卡。

28.反馈: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反馈要清楚以下三点:

首先,将作品打磨成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样子;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分享给能力不及你的人;

最后,客观冷静的对待打击。

29.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

30.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主动休息,不过度消耗自己,当精力不足时,主动停下来休息,能使人的精力快速回升。

31.科学的学习模式应当是: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认知觉醒》精华(1)——第1-4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