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精华(2)——第7-12章 -读书笔记

1.“时际效用函数”粗略来讲,是用来描述你延迟满足感意愿的——放弃某种喜欢的东西,以便之后获得更多此类东西的意愿。

2.人们倾向于对未来“贴现”,感觉一年后得到100美元不如现在就得到100美元。

3.我们确实会倾向于将“自我”——内在、真实的我——看作某种恒常的东西,认为它从孩童时期一直到成年都保持不变。

4.理解佛教冥想实践中的一个核心矛盾:接纳“自我没有控制权,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不存在”这个理念,可以使你的“自我”——或者某种类似的东西——掌握控制权。

5.忌妒——在某一段时间里是大脑毫无疑问的主宰者。不管在忌妒时是谁控制着你的行为,但那个人肯定不是平常的你。

正确的做法是:在忌妒感觉浮现时,以正念观察,不要对感觉依附得太深。如果你不屈服于执念——或者用佛陀的口气讲,如果你能使意识不与感觉“纠缠”——那么“忌妒”模块就不会被激活。

6.感受到求偶机会的人可能会发生三种变化:

(1)他们会倾向于远离人群,突然之间偏爱私密环境;

(2)他们的时际效用函数会重新调整;

(3)他们的职业目标至少在当时会变得更加金钱至上。

7.大脑分为七个“次级自我”,它们分别负责下述功能: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友好关系、关爱亲属、社会地位和预防疾病。

虽然自然选择在设计大脑时,毫无疑问是特别重视这七种大脑功能区的。但这些模块之间的界限还是很模糊。

8.想要掌控局势,或许应该从感觉上着手。

9.“禅宗适合诗人,藏传佛教适合美术家,而内观适合心理学家。”

10.正念冥想作为内观最重要的手段,是一种了解人类大脑的好方法。

11.冥想体验中,掌控局势的四步骤:

(1)坐到一张垫子上;

(2)努力专注于呼吸;

(3)无法长时间地专注于呼吸;

(4)注意是什么思绪使你的注意力偏离呼吸。

12.冥想过程中往往会有三个不断重复的主题:

第一,这些思绪都是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没有关于现在的;产生这些思绪的时候,你唯一不会做的就是注意当时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

第二,所有这些思绪都是关于你自己的。

第三,这些思绪大多数都牵扯到其他人。

第四,落在大脑的模块里。

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它们无法把你带走。思绪的列车会进站,你会看着它驶离车站,但并不会上车。

13.不管你把大脑或身体中的哪个部分看作你的自我,它都是想法的囚徒,想法尝试去抓住。

14.正念冥想背后的一种理念——与你的感觉保持临界距离,可以使你对某一时刻何为“真的”你有更强的掌控力——在大脑模块化模型下是完全合理的。

15.19世纪的约翰·拉斯金说:好奇是一种天赋,是一种从求知中获取快乐的能力。

18世纪作家塞缪尔·约翰逊作家不同的观点:“好奇心带来的满足感,更多的是来自从不安中解放,而不是获取的快乐;无知带来的痛苦要重于受教带来的喜悦。”

16.在某一特定时刻,所有处于秘密争斗的想法中,或许与之关联感觉最强烈的那一种就是得以进入意识的。

17.当你的大脑没有专注于交谈或读书或运动或其他沉浸式任务时——“最重要”的想法,打上最强烈感觉标签的想法,就占据了优先地位。

18.感觉是大脑给想法分配优先级标签的一种方法——与过去数十年里心理学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不要再谈“情感”和“认知”过程,就好似二者分处于大脑的不同隔间一样,应该认识到二者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19.人类的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尽管理性在人类动机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做决定的永远都不是理性。我们做某事,是基于感觉做出的决定。

20.懊悔、马后炮其实是一种“感觉”的宣泄,因为事情的结果早已决定了个人感觉。

21.自控经常被描述成理性凌驾于感觉。理性“战胜了诱惑”或成功“抑制了感觉”。

22.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前额叶在我们所谓的自控中有一定的重要性。诱惑越强大,试图抗拒诱惑的人的前额叶就越活跃。

23.理性的作用并非直接抑制一种感觉,而是强化能够抑制这种感觉的另外一种感觉。

24.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有那么一刻感觉是你做了决定。在特定的那一天里,一种模块比另一种模块更强而已。

25.自律就像肌肉。如果你用,它就变强;如果你不用,它就变弱。

26.高水平的正念冥想是如何克服成瘾问题的。

(1)布鲁尔说,基本思路就是不要抑制欲望。

(2)相反,要遵从用于克服其他恼人情绪——焦虑、憎恨、忧郁、仇恨的正念技巧,你只需平静地审视这种感觉。

(3)身体的哪一部分感受到了这种欲望?这种欲望的质感是怎样的?是锋利的,还是枯燥无味的?你这样审视的时间越长,那种欲望就越不像你的一部分

(4)你利用了正念冥想的基本矛盾:从足够近的角度观察感觉,能使你与这种感觉保持临界距离。

27.注意力短暂、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似乎更像一种感觉控制问题。

28.采用正念的方法:不必抑制冲动,而是让其形成,然后细致地观察,从而弱化冲动。此举可以使产生正向强化冲动的模块丧失能力,下一次出现时无法获得更强的控制力。

29.仇恨和注意力短暂都是自控问题,都可以通过正念来解决。

30.某种模块试图给予力量的东西,你越多地通过正念观察,它们的力量就越弱,就越不属于“你”。

31.很多时候,我们的冥想的时候,经常能反复听到“无相”这个词。而“无相”的境界,一定比流连于“有相”的世界对万物的感知更真。

32.而相比“无相”这个词,可能大家更常听见且流传更广的的是”色即是空”的“空”,两个词都是大概类似的含义:看似那么坚实、规整的外部世界,看似充满各种有实、有形的事物,其实并不像眼见那么真实。

33.外面的世界不真实,看起来实在的事物在某种意义上是空洞无物的,这种想法看起来很疯狂。但是,当了解后,会渐渐发现:其实这种想法也并不是太疯狂,而且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它显得越来越有道理。至于压抑的部分,想象现实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是“空”的,并不会剥夺生命的意义。其实,这样还可以帮助你构建更合理的价值观,甚至有助于获得幸福。我们在理解外部世界时,并非在真正地理解这个世界,而是在“构建”一个世界。

34.我们的大脑会尝试将最模糊的模型转化成某种有意义的东西。一般我们听到比较刺耳的身音,都会觉得难受,害怕。比如:我们听到电砖的声音,就立马想到了电砖,而这种东西可能因为它的威力等一些原因不被我们喜爱,甚至是害怕,其实这都只是因为通过一个声音我们想象出来的。而当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声音,我们的心理感受就不一样了。

35.”无相”并非意味着物质世界不存在,也不是否认物质世界有其构架。一切关于世界的意义都是我们强加上去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意义的宇宙中。

36.“本质”是佛教中“空”这个概念的核心。至少“本质”的缺席是“空”这个概念的核心。“空”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感知到外部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存在,但是它们缺少一种叫作“本质”的特质。

37.冥想一方面可以弱化感知和想法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淡化通常伴随感知和想法出现的感觉、情感共鸣。如果你的弱化工作做得很彻底,感知受到情感的影响越来越小,那么你的世界观也可能会因此改变。此举会使事物的外在看不出变化,但却好似缺失了某种内在的东西。

38.或许佛教中“空”的思想最初成形时,是在深度冥想的人脑中形成的,他们深深沉浸在冥想中,世界正常的情感色彩几乎彻底消失;或许随着与各种事物相关联的感觉逐渐消失,这些事物发生了转变,被剥夺了某种实质。

39.人们倾向于在几乎所有类型的事物上附着积极或消极的联系。有两种方式可以展现出这一点,一种是细微而巧妙地揭示,另外一种就不那么微妙了。

40.并不是说我感觉积极或消极的所有事物都会相应地对我的基因传播机会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意思是说,大脑中负责给事物分配感觉的机器,原本是设计来实现基因传播最大化的。如今这种设计已经不再可靠,这也恰是人类面临的诸多窘境之一。

41.罗德尼的两个核心观点:

(1)理解了“无相”或“空”,对事物的认识会比平时的观点更真实;

(2)从事物的“本相”来看,我们平常对这些事物的反应并不恰当。抑制了感觉可以带来对事物的洞察。其实,我几乎可以说,情感的抑制就是对事物的洞察、情感与感知,特别是对“本质”的感知,精巧地交织在一起。

42.布鲁姆的主要论点:

我们讲述的关于事物的故事,以及我们信念中对事物历史和本性的认识,会塑造我们面对事物时的体验,因而也会塑造我们对其本质的感受。我们通过本质感给事物打上标签,而标签的一种使用方法就是把事物归档,不必再在上面花费时间。

43.韦伯认为对某种事物的强烈情感反应就是对该事物有个“故事”;另外,他认为同时摒弃故事和情感可以使事物的本质不像原本投射的那般独特,我们在事物上感觉到的“本质”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存在于我们所感知的事物上,但其实它们都是我们头脑的营造,与现实并没有必要的联系。事物伴随着故事而来,不管故事的真假,它都塑造了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由此也塑造了事物本身,给了事物我们所感知到的全貌。

44.本质是重要的!某一刻你从某物中看到了某种本质,就想杀掉它,下一刻这种本质消失了,你就不再想去杀它。

45.裁断是非已经可以影响到我们如何对待其他事物。当我们裁断的对象变成人类等有感情的生物时,代价将变得非常高。

46.我们如何对待他人,根源在于我们眼见的他们的本质。

47.对道德品质的评判与对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评判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评判的依据都是单一的数据。“错误”一词意指这些归因经常是错的,我们倾向于低估情境的影响,高估性格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偏向了事物本质的影响。

48.我们倾向于在下述两种情况中这样做:

(1)如果敌人或对手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为环境因素——他给乞丐钱只不过是为了取悦一位恰巧站在那里的女性;

(2)如果密友或盟友做了一件坏事,那么环境因素就会显得突出——她对要钱的乞丐大喊大叫是因为她工作压力太大。这种解释的灵活性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对国际关系的处理也有影响。

49.本质中还包含着本质。不同的本质之间会互相联系。

50.摒弃事物中的部分本质,很可能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并不能确保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正如普遍的冥想之路可以给你一种视角,抛弃一定的执念,因此使你更容易做到自控,但是世间有很多可怕的人,可以随时超脱,做到自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洞见》精华(2)——第7-12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