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秦和张仪的故事”有感

       一、对苏秦和张仪的认识
苏秦和张仪是两位著名的“纵横家”,可以说是鬼谷子的两位“文将”徒弟。
据史料记载,苏秦跟随鬼谷子学成下山之后首先去了秦国,结果呆了一年也没得到重用,后来潦倒地回到家中,虽被亲人嫌弃,但认真研读鬼谷子的《周书阴符》,于是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成语故事。研读一年后,自认为修炼成才,又去了最受秦国威胁的赵国谋官,结果也不受待见,所以就去燕国,最终做了相国。后来巧妙联合六国,制定了共同抗秦的“合纵”计划。
好像看历史剧看多了吧,也可能是张仪出身不好,穷困潦倒,总感觉他有点“小人像”。他曾在楚国被误认为偷“和氏璧”而受了鞭笞,醒来后却因为舌头尚存而窃喜。后来,被苏秦激将到秦国当了相国,配合苏秦维护“合纵”策略,使得秦国十五年都没有向其他国家进攻。苏秦死后,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瓦解了六国联盟,实行“连横”策略, 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
二、几点感悟
1.“捭阖有度,进退自如”是为人处事的要旨。但捭之道贵周;阖之道贵密,谋定而后动。
2.苏秦建立的合纵策略终将是一个虚空的盟约,六国各有私心,心不齐终将会导致合纵的失败。正像杜牧所言“灭六国者,非秦,六国也”。
3.无论是张仪还是苏秦,在身处困境最落魄的时候,都依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且始终为自己的志向不断努力,旧的没用就继续学新的,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他们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4.同为鬼谷子的徒弟,苏秦激将张仪去秦国,以巩固合纵计划,而张仪“身在局中不知局”,说明再聪明的人,一旦控制不住情绪,就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了(当然幸亏他没看穿苏秦)。
5.张仪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骗得了楚王,正是摸透了楚王“自私、贪婪、不知满足”的弱点。最高统治者的贪欲,是举国上下最大的悲哀,也是楚国最终被打败的原因。
6.苏秦在落魄的时候,被全家人看不起,而在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又受到家人的逢迎。“太穷,会让人看不起;太富,又易导致人丧失人生的理想”,这应该是普通人的心酸吧!
7.苏秦、张仪虽然在品行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纯良之辈,但他们也只是在历史和环境的驱使下身不由己而已。尤其是张仪,虽然用欺骗的小人手段挑拨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没多少好名声,但从历史长河中回望,他的策略是有利于历史发展的,所以不得不称得上是“将相人物”。所以,我们评价任何人和事,要首先看他的出发点。
注:苏秦和张仪的故事详情请查看左下角“阅读原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苏秦和张仪的故事”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