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1
分类:读书笔记
阅读(83) 评论(0)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哲人:因为有自由才有勇气。我们现在的人遇到的三大课题,无非就是交友、工作和爱对吧?那一个人他能够活得幸福、活得成功、活得开心的核心来源于什么?核心就是来源于有多少人在这个方面去认可他,我们是不是从小到大都在追求别人的认可,只要父母夸我、只要老师夸我、只要同事夸我,我就会非常开心对吗?但是问题是在于,阿德勒说,如果别人认可你你才会开心,那你是一个没有自由的人,因为你的自由牢牢的被别人抓在手里,你的自由是建立在别人认可你的基础上。
你根本就无法自已获得幸福,所以你根本不自由,比如说你公司下班了,你主动负责打扫卫生,如果你在打扫的时候有人夸你,你是不是就会很开心呀?你会继续干下去;但是如果你干了三天五天,你打扫卫生从来没有人夸你,你还能继续干下去吗?不一定,因为你感觉你做的事情好像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这就有问题了,你活着是一定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吗?得到了认可就真的会幸福吗?获得了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就能体会到幸福吗?
哲人:想要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的相当痛苦。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如果活着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你就真的不是一个自由的人。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倘若你自己都不为自己活,那还有谁为你而活呢?真正的自由就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的认可,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这才是对人而言真正的自由,这就是,这本书讲的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你一旦拥有了这个勇气,你的人际关系瞬间就轻松了。
哲人:就拿帮助孩子学习来举例吧。假如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忘在学校了,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青年:那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学习、上辅导班、请家庭教师,有时候甚至会打他,这都是父母的义务吧!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子,每次作业做不完的时候,父母就不让吃饭。
哲人:那被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你最终会喜欢上学习吗?
青年:很遗憾,没能喜欢上学习,只是为了学校考试应付而已。
哲人:明白了。那么我就从阿德勒心理学基础原理来说起吧,比如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是谁的课题”,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就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哲人:就是如此呀,即使父母代替孩子学习,也没有任何意义啊!
哲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的,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横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会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要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哲人:对啊,就仅此而已。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只要你能够学会课题分离,那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青年:这怎么可能?我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吗?我眼睁睁的看着不帮他吗?他不学习怎么办?
哲人:你看啊,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这个孩子,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哲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主动找你的时候,你再去帮助他,比如说他需要买复习资料,比如说孩子想要找一个辅导老师,比如说孩子有道题不会做,需要找你帮忙你可以帮,但只要孩子不主动找你帮忙,你就不要横加干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马渴了就会自己喝水,但它喝不喝是马的事,你牵不牵是你的事,你可以去起到助推的作用,但不要横加干涉,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这就是我们说的课题分离。
青年:这也太夸张了吧,孩子不管了还得了?我认为课题分离的感觉就是不负责任,是没有人性的。
哲人:又说错了,其实反而是负责任的,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的修复卡,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举个例子吧,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亲也经常打我,所以我小时候也经常怀恨在心,我告诉他,你现在对我这么狠,让我这么痛苦,这样打我,当心到老的时候我不养你。但是当长大之后呢,虽然很怀恨在心,但是我认为父母打我是父母的课题,自己要不要孝顺父母,这是自己的课题。所以当我父母年龄大的时候,我依然要给他们养老送终,照样他们孝顺他们。把我自己的课题做好,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我做好这个会有什么变化,但是我知道这是我的课题,等到我父亲终于有一天,我父亲对我说了一句“谢谢”。我感到非常震惊,不知道他的字典里还有这个词,同时也对之前的日子满怀感激。就是因为这次课题分离,让我跟我父亲的关系修理好了,而不是永远在挣扎、相互不负责。你看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分离,反而会起到很好的负责作用。
哲人: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事实上,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青年:如果在工作中,我感觉上司很讨厌我,导致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根本无法正常工作怎么办?
哲人: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青年:但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却非常难。自己期望什么、想要成为什么、希望过怎样的人生,这些都很难具体把握。如果认为人人都有明确的梦想或目标,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哲人:的确,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尽管也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上走着就不会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迷路,甚至也会面临着“该如何生存”这样的难题。
青年:我寻求别人的认可就在于此。别人的看法就是我的目标。
哲人: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却是极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总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
哲人:是的,确实都不想惹人厌。为了不惹人厌怎么办呢?那就是时常看着别人的脸色并发誓忠于所有人,这样会暂时不招人讨厌,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可以,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但这种谎言不久后就会被拆穿,然后会失去信用使得自己更加痛苦。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或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是一种不断欺骗自己也不断欺骗周围人的生活方式。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的确,招人讨厌是很痛苦的,但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是一种极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人到底能否承受自由之重呢?自以为是地将错就错,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吗?
哲人: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课题分离。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不是你的课题。而且,“我已经非常努力了怎么还不喜欢我”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
如果在“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中选择的话,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的生活。
我要科学、客观、理性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先做好自己,自己活好了,才有能力帮别人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