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美学原则。他根据现实社会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的实际,提出了艺术上丑恶滑稽和典雅高尚相结合的美学原则。
《欧那尼》决战:
《欧那尼》是雨果的一个剧本,主要叙述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报仇、反对国王的故事,表现了反对封建暴君的进步主题。在艺术上,剧本完全打破了“三一律”的限制,地点随意变换,大量采用奇情剧的手法,充满浪漫的奇异构想。围绕它的上演引起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阵营之间的一场决战。它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彻底战胜了古典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他批判封建专制王朝、天主教会的黑暗势力和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性,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歌颂共和主义者的英勇斗争,肯定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极力夸大爱和美的感化力量,幻想以仁爱感化、开办慈善事业来解决社会矛盾,把以仁慈
宽恕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置于“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他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中的矛盾和局限,是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难以避免的。
《悲惨世界》:
是雨果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小说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表示关注和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进行了批判,对共和主义英雄和巴黎人民起义进行赞颂。此外,小说还宣扬了作者企图以仁爱感化、开办慈善事业解决社会矛盾的人道主义理想。反映了雨果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二、《巴黎圣母院》
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有着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
1、人物形象
克罗德
是天主教会恶势力的代表。他表面上清心寡欲、道貌岸然,实际上内心淫邪毒辣。他从利己的愿望出发,他对爱斯梅哈尔达采取了 “不得之则毁之”的态度,封建专制政权和天主教反动势力正是借他的手造成了爱斯梅哈尔达的悲剧。
作者一方面通过这一人物的刻画,批判了天主教恶势力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作用,同时也描写了这一人物自身的矛盾,展示了宗教清规戒律的约束与人的本能欲求在他身上产生的激烈冲突,把他写成一个禁欲主义的牺牲品。
爱斯梅哈尔达
是一个封建制度下无辜遭受侮辱迫害的下层妇女形象和人性美的化身。她身处社会底层,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和反抗性格。她不计前嫌,给加西莫多在刑台喂水;为救穷诗人甘果瓦,自愿同他“结婚”;她真诚爱着曾救过她的侍卫长法比,而对克罗德的威胁利诱,她则坚贞不屈,宁死也不屈从他的淫欲。在她身上外貌的美与心灵的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成为美的化身。作者通过她赞美这些“低贱者”美好的心灵和品德。
加西莫多
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低贱者”的代表,也是作者赞美的对象。 华夏大地教育网
他外貌奇丑:驼背、跛足、独眼、声哑,但却心灵美好、性格善良、坚强勇敢、富于牺牲精神。他对爱斯梅哈尔达“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冒死把她从刑场救出,细心备至地关怀保护她,默默地爱着她,直至随她一同死去。他一旦认清克罗德的真实面目,便毫不容情地给他以惩罚。在这一人物身上,作者着意渲染了爱的感化力量和作用。
2、《巴黎圣母院》艺术特点
运用“美丑对照原则”进行创作曲折离奇、跌宕引人的情节,恢宏的史诗性质精彩的心理描写。
艺术特点
1/主要体现在情节、场景对照与人物形象对照两个方面。小说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的对照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对比以及对爱情的态度构成对比表现出来。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灵魂与躯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矛盾。
2/以15世纪路易十一时代为背景,全面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
3/小说充分运用夸张、巧合、悬念等艺术手法,情节大起大落,出人意料,描写浓里重彩,强烈感人。
4/小说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由折过程,揭示行为的内在原因。
此外,《巴黎圣母院》善于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庄重神奇、动人心魄,仿佛是富有灵性的活物。
第四节 普希金
一、生平与创作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1799-1837)
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创作: 诗
政治抒情诗:《自由颂》、《童话》、《致恰巴耶夫》、《乡村》 。
浪漫主义抒情诗:《囚徒》、《致大海》。
叙事长诗“南方诗篇”:《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茨冈》。
历史剧:《鲍里斯·戈杜诺夫》
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