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第七章

此作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的形象。奥勃洛摩夫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的贵族青年,但他优柔寡断,好空想而懒惰成性,没有实际活动的能力。他总是整天躺在床上或沙发里昏睡,甚至做梦也在睡觉,最后在睡梦中死去。

奥勃洛摩夫的形象概括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停滞、落后和腐朽,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在50年代后的俄国已丧失了进步性,预示了俄国文学中“新人”形 象将取代“多余人”形象。

屠格涅夫(1818-1883)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

六部长篇小说 :《罗亭》、《贵族之家》、《前夜》 、《父与子》、《烟》和《处女地》

《罗亭》塑造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的罗亭形象,为俄国“多余人”增添了新的成员。

《贵族之家》讲述了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和丽莎的恋爱悲剧,是俄罗斯贵族的一曲忧郁的挽歌。其中拉夫列茨基也是”多余人“形象。

《前夜》首次在俄国文学中塑造了“新人”–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主人公英沙洛夫是保加利亚青年志士,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革命者。

《父与子》塑造了俄国平民知识分子巴扎洛夫的形象。他不仅具有新人的朝气和斗志,也有平民知识分子的偏激、粗鲁等弱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代表作有:

美学著作《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文学批评著作《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

长篇小说《怎么办?》

《怎么办?》中塑造了罗普霍夫等“新人”形象。亚·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

他的著名戏剧《大雷雨》中的卡杰琳娜被称为“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她热爱自由、勇敢争取生活的权利,与黑暗的封建宗法社会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她的悲剧是对“黑暗王国”的控诉与抗议。

德国

德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早期现实主义文学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为主,同时也批判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的弊病。

·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代表作《丹东之死》·格·维尔特(1822-1856)工人诗人

他的诗歌饱含着对无产阶级的深切同情,传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并号召他们起来斗争,展望光明的未来。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50年代的废奴文学中,已蕴含了现实主义因素。

理查·希尔德烈斯(1807-1865)的《白奴》

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废奴文学的代表。

《汤姆大伯的小屋》描写了逆来顺受的老黑奴汤姆的不幸命运,从而把南方蓄奴制的罪恶公之于天下。这部小说把美国的废奴运动推向了高潮。

第二节 斯丹达尔

一、生平与创作

斯丹达尔(又译司汤达,1783-1842)法国19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主要创作

·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被后世称为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长篇小说《阿尔芒斯》、《瓦尼娜·瓦尼尼》、《红与黑》、《巴马修道院》·《阿尔芒斯》通过贵族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复辟时期贵族的精神材态,指出这个没落颓废的阶级已无力挽回昔日的荣光。

·《瓦尼娜·瓦尼尼》描写的是罗马贵族少女瓦尼娜·瓦尼尼和烧炭党人的爱情悲剧。通过革命与爱情的尖锐冲突,歌颂了烧炭党人彼耶特卢的爱国激情。

·《巴马修道院》以意大利巴马公国为背景,通过法布利斯社会理想的幻灭过程,反映了19世纪初“神圣同盟”统治时期宫廷的阴谋与斗争,抨击了专制统治的残暴,批判了意大利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心理描写

·表现为激动的心灵和外表的冷漠,内在抒情和外在“生硬”的统一。

·这种手法,既是作者“自爱”的表现,也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是通过认识自己从而认识他人乃至 “整个人类心灵”的独特艺术手法。

·他运用“内心独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基本上是一种分析性的,但又有某些现代的因素,正是这一杰出的心理描写,他被称为“近代小说之父”。

“意大利性格”

·是斯丹达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们富于激情,追求纯洁爱情,不求虚荣,不受封建礼教束缚。

·《瓦尼娜·瓦尼尼》中的瓦尼娜·瓦尼尼和烧炭党人富于激情,《巴马修道院》中的法布利斯大胆、果断、富于冒险精神,全凭“激情”行事。

·吉娜更是一座“热情的宝山”,蕴藏着最优美女性感情的“泉源和琼玉”。

二、《红与黑》

思想内容

全面地展现了19世纪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平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批判了复辟王朝时期的贵族社会,讽刺了传统宗教及其罪恶。

1 2 3 4 5 6 7 8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第七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