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遇见——钱钟书《七缀集》读后感

最美的遇见

——钱钟书《七缀集》读后感

城阳第十一中学 崔雷

因为《围城》知道了钱钟书先生,读着杨绛先生的文章,看着她的访谈对钱钟书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暑假重读了《围城》,嬉笑怒骂间仍能给我莫大的感触。又读了他的《七缀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屋建瓴的见解、贯通古今中外的学识……无不令我惊叹。无怪乎杨绛先生对钱先生的学识、眼界溢于言表的赞叹。

钱先生是个学识渊博又幽默有趣的人。对于《七缀集》这样小众的文章,我的内心是很抗拒的,尤其是看到书中大量的引用注解,外国书名人名,甚至英文原文。钱钟书先生在前言和序部分笑称,对于作品在国外出版是“内销”转“出口”。因为书中新旧七篇文章是拼拆缀补而成,所以他仿着“五缀衣”、“七缀钵”等名目取了《七缀集》这个书名。幽默才子的学术文章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想一睹为快了。

《七缀集》是谈文论艺的著作,钱先生从中西诗、画比较中提炼文字和艺术背后的无限韵味。读完《七缀集》最大的感触是钱钟书先生的深厚的文化造诣。他在书中引经据典,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诗文到绘画雕塑,无不通晓。难怪杨绛老师称赞他道“钱钟书底子好,他看的书多”。 钱钟书先生无论是学术历程,还是著作范围,都是中西贯通的。相传当时在北京举办文学理论培训班,当时的学员们,不懂中国的问题就问俞平伯先生,不懂外国问题就问朱光潜先生,中国的问题跟外国的问题都问不倒的,那就只有钱钟书先生了。

钱钟书先生是作家,读他的《围城》更多带给我的是生活的感悟和文字的熏陶;钱钟书先生也是学者,读他的《七缀集》带给我更多的是在文学欣赏方面的启发。《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钱钟书先生以他严谨的态度、独特的视角、详实的证据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诗画的联系与差异。阅读梳理下来,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文化的洗礼,可以和钱先生站在一样的理论高度来审视诗画传统。诗和画是一对姊妹艺术。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国外的文学评论家谈论中国诗歌时,常用空灵、轻淡等词,就仿佛在鉴赏中国画一样。细细想来,中国大多古诗的抒情方式确实是含蓄的,不狂热、不激动。纵有千言万语,诗人也不明说,全靠暗示,用最简洁凝练的词语、最浅淡的色彩表情达意。在这一章,钱钟书还提到了“格外谈”,像“乌鸦似雪,孤雁成群”,特别像西方古修辞学所谓的“不可能事物喻”,真是新奇有趣。在《拉奥孔》一文中,钱先生还介绍了诗文里的虚实。以前我只知道诗文里的数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读完才晓得颜色也有虚实之分。像“一朵妖红翠欲流”一句里的“绿”并不是真的绿色,而是指鲜明的样子,在这里和实色红色起到搭配和帮衬的作用。“平沙落日光如漆”,在这里文字又调和了光亮与黑暗的矛盾,创造了新奇的语言景致。优秀的雕塑、绘画作品呈现的是“富于包孕的时刻”,在叙事文学中也很常见,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不了了之”的手法,还有长篇章回体小说过接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些技巧对我们阅读鉴赏文学艺术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外,关于比喻、通感、中外文翻译、诗可以怨的传统、长篇小说的写作指导等,钱钟书先生在文中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评点。

读书,是一场遇见,遇见一位作家,遇见一个故事,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七缀集》,正是一场最美丽的遇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最美的遇见——钱钟书《七缀集》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