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第七章

女地主柯罗博奇卡:

苦心经营田庄,拼命积聚财产,她孤陋寡闻,浅薄愚昧,贪婪自私,生财有道,而又贪财多疑。诺兹德寥夫:

吹牛,打赌,花天酒地,浪荡成性,为非作歹,反映了乡村恶少的本性,是个横蛮霸道的恶棍。

索巴凯维奇:

他像狗熊般粗笨,熊一般的残忍。他对待农奴凶残狠毒,是一个血腥的剥

削者、“刮皮鬼”,农奴制度的支柱。

泼留希金:

兼有吝啬鬼和守财奴的特点。他拥有成千农奴,家里财物堆积如山,却衣衫褴褛,吃粗劣饮食,过着穷丐般的生活。他贪财如命,六亲不认,已经完全蜕变为财物的奴隶。

艺术成就

在艺术上的突出之处是用写实笔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刻画地主群丑,使之各具个性特点,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第一,不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取胜,而以人物性格刻画见长。用平常事,平常话,表现地主的性格。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典型的细节,描绘地主的丑态,剖析地主的灵魂。

。第二,刻画地主,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着重抓住表现其性格的最主要特征,着意渲染,不断强化。

。第三,不单独描写人物心理变化,而是注重肖像刻画,绘形描神,显现人物

的精神世界。作家准确把握人物外貌和性格有内在联系的鲜明特征,作漫画式的 勾勒,或细致的描摹,使人物肖像成为表露人物个性的手段,剖视人物内心世界的凭借。

。第四,扣紧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渲染气氛,写活人物。

。另外,果戈理在塑造地主群像时,作了具体的逼真描绘,但并不标榜“客观、冷漠”,而是倾注着强烈的爱憎,使整部小说充满抒情色彩。

《死魂灵》在人物性格刻画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说明它由情节小说发展为性格小说,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成熟。

第六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生平与创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杰出的作家40年代的创作

作家后来创作的一系列重大的主题,如“小人物”、“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二重人格”以及“幻想家”等主题,都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成形。

主要作品:

《穷人》、《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脆弱的心》等。

《穷人》发展了“小人物”主题。

《二重人格》精细深刻地描绘了人物内在本性和精神状态的矛盾变化,而把性格形成的社会环境置于次要的地位。浓重的幻觉想象和对病态心理和性格分裂的描绘,显示了作家有着侧重主观表现的艺术能力。

50年代的创作

在经历了10年的苦役和军营生活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中固有的消极面有了发展。这时期主要作品有《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死屋手记》等。

《死屋手记》假托流放犯戈良契科夫的口吻,述说了在狱中十年的见闻,狱中的酷吏滥用权力,创造出种种惨无人道的用刑方法。

60-70年代创作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形成的时期。他在《时报》、《时代》杂志上阐述自己的文艺思想和政治主张。他的“根基主义”主张贵族和人民的和解,以扩大教育的方式缩小贵族与人民之间的距离。

这时期主要作品有:《地下室手记》、《罪与罚》、《赌徒》、《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地下室手记》不仅是“社会哲理小说”,更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

作品中的小文官因强烈的自卑而被自尊的欲望所左右,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最后缩回自己心灵的“地下室”里,对社会上流行的一切“真理”、“原则”展开激烈的抨击。小说突出地体现了个人、个性与群体、一般的冲突,显示了“人的生存”主题。

《白痴》中梅诗金公爵即“白痴”,象征基督,他带着普遍爱心’来帮助他周围不幸的人,结果却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幸的结局。女主 人公娜斯塔西娅自小受托茨基收养,长成后成了他的情妇,屈辱的生活使她既憎恨以托茨基为代表的贵族社会,又深感自己的堕落。小说的结尾,娜斯塔西娅被罗果静杀害,“美”在罪恶中毁灭了。

《群魔》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对于沙皇政府的官僚、贵族以及当时的自由主义和虚无主义,做了深刻有力的揭示。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曾在国外受教育,为进步刊物撰稿,在大学任教,最后一事无成。

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恶魔,聪明绝顶又心灵空虚,最后以自杀为结局。韦尔霍文斯基的儿子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是另一个恶魔,他和他的“五人小组”策划实施的一系列恐怖行为,表现了虚无主义的极大危害,同时也

体现了作者的清醒的批判意识和伟大的预言能力。

《卡拉玛左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总结。它几乎囊括了作家曾经开拓过的所有主题,诸如“幻想家”、“两重人格”、“被侮辱与被欺凌的”、“超人”、“强权”、“偶合家庭”,以至东正教的“赎罪观念”等。小说通过卡拉玛左夫这个“偶合家庭”的内部关系,写出了一个社会的缩影,同时也把不同类型的人作了无情的解剖。

“复调小说”:

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称为“复调小说”,认为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的艺术思维”。这是一种小说结构样式,是由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作品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主人公都有他自己的声音,好像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相互对话却不发生融合,表明各自的立场却说不清正确的结论。

“复调”形成的根源在于作家没能在小说里解决他揭示的问题,

甚至连提出一个稍稍合理的办法也做不到,于是产生了这种很特别

的现象。似乎书中的人物都各自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但始终叫人说不清正确的结论在哪里。

二、《罪与罚》

1 2 3 4 5 6 7 8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第七章
分享到: 更多 (0)